方志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大体有以下
几种说法:
1.方志起源于史。如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
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
所谓周官指周朝王室的官制,后成书《周礼》亦称《周
官》,宋代司马光在《河南志序》中认为,周官中的职
方、土训、诵训的职掌,于后世方志都不无相似之处。
清代方志学家章家诚从“志为史体”角度出发,认为春秋
战国时期那些记载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晋之《乘》、楚
之《祷杌》、鲁之《春秋》等,应是最早的方志。后代
许多学者也认为这些史书,类似后来地方志,具有地方
志的雏形,应称为方志之源。
2.方志脱胎于地理著作。即所谓方志来源于《禹
贡》、《山海经》之说,认为方志是从舆地学科(地理
书)演变而成的。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
详,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多数学者认为约在战国时。
这部书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把
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详细
记载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
贡赋、交通等。长江、淮河等流域也有记载,但较为粗
略,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山海
经》,共有18篇,是由《山经》、《海经》、《大荒
经》等3部分组成,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
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
篇是战国时作品。《海经》内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
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
神话传话。事实上,从体裁到内容,这两部地理书对方
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致使历代地方志,多与地理
书混杂相兼。
3.《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为方
志的鼻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从这几本书的体例和
内容更近似方志而言的。认为方志应兼史、地之长。因
此,清代方志学家洪亮吉在《澄城县志》序中说:“一
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15卷,为东汉
袁康所撰,记述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地方(今浙江和江苏
一部分地区)的历史沿革、城市建设、山川、人物、生
产情况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与后世方志的体例、内容很
相近。《吴越春秋》全书15卷,为东汉赵烨撰,记吴
越二国兴亡始末,今存10卷,前五卷叙吴,起自太
伯,迄于夫差,后5卷记越,始于无余,终于勾践。是
书只记人物,不载地理及都邑,就方志而论,虽比不上
《越绝书》充实和周备,但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为此,
范文澜认为东汉会稽郡人赵烨著《吴越春秋》,又有无
名氏著《越绝书》,两书专记本地掌故,开方志的先
例。《华阳国志》,晋常璩撰,全书12卷,附录一
卷,记述以巴蜀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和历史变
迁。对于政治、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尤为详尽。也有
些学者认为它是方志的前身。对此,谭其骧教授有不同
看法,他认为“史”与“志”不同,东汉的《越绝书》、
《吴越春秋》以及《华阳国志》,与隋唐以后的地方志
不同,是地方史。近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方志应当
出现于秦汉统一的国家之后,它发端于《地记》。
4.方志多源说。以上几种说法,都能言之成理,持
之有故,故长期并存,但却互相排斥。现在不少的地方
志专家、学者认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往往不会突然
出现的,而是在相当长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方志
就是由史、书、志、记、录、传、图、经等各种不同体
裁的书籍,互相渗透和逐渐融合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
著作。因此,方志并非起自一源,而是起自多源。我国
地方志,是在历史的长江河中,从各方面汲取源泉而逐
步演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