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无论是科技先进的美国和西欧,还是资源丰富的阿拉伯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宗教都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旅游胜地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出国旅行者来说,如果对宗教知识一无所知,可能会降低旅行体验的质量。了解主要宗教的基本知识对于参观名胜古迹和体验当地文化活动是非常有益的。
全球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一些地区还保留着民族宗教,例如日本的神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原始宗教。
一、基督教及其习俗和禁忌
- 基督教教派概述。
基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总称。主要教派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其他小教派。
“基督”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被选定的人,是对耶稣的尊称,意指上帝派遣的救世主。
基督教的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
信仰的核心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人类因原罪而受苦;上帝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来拯救人类。只有信仰基督教,罪才能得到赦免,灵魂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将被投入地狱。
据《福音书》记载,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公元前4年左右出生于伯利恒。
耶稣30岁时开始传道,招收了12名门徒,在以色列传播教义。
公元30年左右,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最终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40天后升天。基督教将耶稣视为教主。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后来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中世纪时,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参加世界基督教联合会的有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教会组织,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天主教:又称罗马天主教会。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东西两派的分化也随之加剧。
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西部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罗马公教,与自称正教的东部教会相对立。
天主教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尊崇圣母玛利亚。罗马天主教会未正式加入世界基督教联合会,但可派观察员参加主要会议。它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波兰、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国际宗教中心位于梵蒂冈教廷。教廷由教皇领导,下设教廷国务卿和多个圣部、法院及其专门机构。
东正教:1054年正式分裂后,东部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称正教,意即保有正统信仰的教会,又称东正教。
教义信条在细节上与天主教略有不同。主张除主教外的一般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它主要分布在希腊、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俄罗斯等国。
新教: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期间,新宗派脱离天主教,随后又分化出更多宗派。
新教是这些宗派的总称。在中国,新教也被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
主要宗派包括圣公会、公理会、路德宗、加尔文宗等。
新教对天主教的一些传统教义进行了修改,如不承认“炼狱”,反对尊崇圣母玛利亚,强调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神父作为中介。新教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德国、瑞士、北欧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 基督教的礼拜、教堂和神职人员。
礼拜:基督教的主要宗教活动,通常在每周的第七天——安息日,即星期日,在教堂或礼拜堂进行。
包括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项目。通常由牧师主持。在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国家,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公民,只要是信徒,都会按常规参加礼拜。在一些西欧国家,每逢星期日上午,电视节目甚至会暂停播放,转而播放教堂的礼拜活动,以便那些无法亲自参加礼拜的信徒观看。
教堂:神职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是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现代教堂不仅是宗教意义上的场所,还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因此也是各国游客的主要参观景点。
例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米兰的哥特式多莫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它们不仅是欧洲天主教堂建筑的杰作,也是欧洲古建筑的瑰宝。
国外的教堂大多免费向游客开放,但参观者必须尊重教规,穿着不当的女性可能会被拒绝入内。
教堂内庄严肃穆,参观者不得喧哗,不得干扰正在忏悔的信徒或有冒犯圣灵的行为。
教士和修女: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包括男性和女性。
男性统称为教士,包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神父以及新教的牧师;女性神职人员称为修女。
修女通常从事慈善工作,如管理修女院、开办学校、医院、育婴堂等。年长或负责的修女被称为嬷嬷。
主教是基督教的高级神职人员,通常是地区性教会的管理者。天主教的教区遍布全球信仰该教的地区。
红衣主教是最高级别的主教。
-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和习俗禁忌
节日:宗教习惯之一的宗教节日也进入了社会生活。
这种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你是否是虔诚的信徒,几乎都会庆祝宗教节日。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包括:
(1) 复活节。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通常在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具体日期通常在4月4日。
(2) 耶稣受难日。具体日期为复活节前的星期五,通常在每年的4月1日左右。
届时教堂会举行隆重的活动,通常会放假休息。
(3) 圣诞节。耶稣诞生的日子,每年的12月25日。
这是新教和天主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类似于中国的春节,庆祝活动通常从12月24日的圣诞前夜开始。
圣诞节前,各大商场和超市都会减价销售各种圣诞节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通常放假3天。
(4) 习俗禁忌:由于宗教信仰,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定的宗教习惯和禁忌。
例如,基督教信徒通常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因此会尽量避免在活动中使用“13”。
星期五是耶稣受难的日子,基督教信徒在这一天通常会斋戒,不吃肉,吃小斋。举行庆祝活动时,也应避免在星期五举行。
相传耶稣受难时被钉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教将十字架视为圣物。
除了在教堂中使用外,十字架还常被做成项链佩戴在胸前,或立在死者墓前,以示人的灵魂与耶稣同在。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无论是出生、死亡、婚姻还是其他仪式,都带有宗教色彩。婚礼需要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主持。
新生儿需要按照教规接受洗礼,并取教名,认男女监护人为教父、教母。信徒去世后,需要请神父来处理后事。
二、伊斯兰教及其习俗和禁忌
- 伊斯兰教简介
“伊斯兰”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顺从。在中国,也称为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它是7世纪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神教,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特别是在西亚、北非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以及中国的西北地区。
在伊朗、土耳其和阿拉伯地区的国家,伊斯兰教甚至成为支配国家的强大政治力量。
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出生于麦加的哈希姆家族。他幼年放牧,随伯父经商,25岁成为富商。受当时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影响,约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他自称是“安拉的使者”,是最后一位先知,号召信仰安拉为唯一的神,反对多神崇拜。他遭到当时信仰多神的古来氏部落贵族、商人的反对和迫害,信徒分批逃至埃塞俄比亚。随着迫害的加剧,622年,他带领大批信徒逃至麦地那,在当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并组织近卫军,在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在此过程中,他不断与麦加贵族和麦地那的犹太教徒争战,630年攻下麦加。
麦加贵族妥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穆罕默德则承认麦加贵族在宗教和经济上的既得利益。
穆罕默德同时清除了克尔白石殿中的所有偶像,只保留一块黑石,并将克尔白石殿改为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
次年,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纷纷派出代表团前往麦地那,表示皈依伊斯兰教,整个半岛大体归于统一。
632年,他带领10万穆斯林前往麦加朝拜。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因伤风病逝于麦地那,并葬于该地。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
“古兰”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诵读。分为“麦加篇章”和“麦地那篇章”两大部分,共30卷、114章、6200多节。
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基本功课;对阿拉伯社会的各种主张和伦理规范;为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确立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与多神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论辩的记述。
《古兰经》由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以安拉“启示”为名陆续颁布,有其弟子默记或零散记录在兽皮、树叶、石板上。穆罕默德去世后,其继承人搜集整理、加工、订正、编纂,形成标准本,流传至今。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
基本宗教义务为:信仰的表白,即念诵“除安拉外,别无他神;穆罕默德,安拉的使者”,一日五次礼拜;一年斋戒一个月;徼纳天课;如条件允许,一生中去麦加朝拜一次。此外,还有“圣战”、“行善”两项。
该教主要经典《古兰经》是其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等的主要依据。
穆罕默德去世后,由于政治、宗教和社会主张的分歧,教内形成各种教派,主要有逊尼和什叶两大派。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参加世界穆斯林大会的成员国有42个,如阿尔及利亚、埃及、巴基斯坦、科威特、利比亚、马来西亚等国。
在伊斯兰国家中,奉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有马来西亚、文莱等16个国家。
伊斯兰教有政教合一和政教分离两种情况,如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就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礼拜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礼拜寺,也是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主要体现。
原先是有廊的露天大院,后才有寺院建筑。
各国的清真寺结合地方建筑传统,各有特色,其祭坛都是背对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使教徒做礼拜时都面向麦加跪拜。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特别是在阿拉伯国家,大小清真寺如同欧洲的教堂一样到处可见。世界着名的清真寺有麦加圣寺、麦地那的先知寺、耶路撒冷的艾格撒礼拜寺、开罗的艾资哈尔大寺、伊斯坦布尔的苏里曼大寺等。
它们不仅以历史悠久、寺院宏大壮丽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是各国游客的必游景观。
礼拜:是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之一,是伊斯兰教徒面向麦加祈祷的宗教仪式。礼拜前要做小净。
礼拜的动作有立站、诵经、鞠躬等。主要礼拜有:每日五次礼拜,分别在晨、响、哺、昏、宵五个时辰内举行。
每星期五举行一周的主礼拜,在正午后教徒集体举行一次主礼拜,所以这天休息,不工作。每逢朝圣节,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涌向麦加,将圣地挤得水泄不通。各国航空公司为此专门安排了开往麦加的航班和包机,几乎班班客满。
- 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和习俗禁忌。
(1) 节日:圣诞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相当于公历的1月底2月初,日期不固定,是伊斯兰教真主穆罕默德的诞生之日。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之一。规定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斋戒欺满,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每逢此节,穆斯林沐浴,盛装举行会礼,相互庆祝,并大吃美味佳肴。我国新疆地区称此节为肉孜节。 古尔邦节。即伊斯兰教的献牲、宰牲节,也是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之一。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此时,政府部门、各公共设施或服务设施等均不办公。 斋月。根据伊斯兰教规,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份斋戒一个月,斋戒为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之一。教规规定,在斋月里,每日黎明到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因此,每当夜晚,商店、饭馆、各种服务设施破例开门,热闹非凡。
(2) 习俗禁忌:一是不吃猪肉,也忌谈猪,以牛羊肉为主食。但是供外国游客居住或就餐的地方,可吃到猪肉。二是不饮酒。根据教规,酒是万恶之源,所以在饭店、餐馆,一般不出售酒类。只有在外国游客居住的地方才出售酒类。三是根据《古兰经》,色也是万恶之源。因此公共娱乐场所不得有伤风败俗的娱乐活动,如开妓院、防色情电影、演色情戏等。四是由于宗教的清规戒律导致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非但男女授受不亲,甚至妇女出门,也要戴上黑色的面纱。五是规定左手为“净手”的专门用手,因此与人握手或向别人赠送物品时,都忌用左手。
三、佛教及其习俗和禁忌
1.佛教简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释迦”为种族名;“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据传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幼年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时有感于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又不满当时婆罗门教及其种姓制度,于是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拜访了一些名师,又修习了6年苦行,单感到苦行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于是来到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最终获得“觉悟”。他以四谛、十二因缘等道理先向侍卫等5人说法,其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前后共45年,从而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
他的弟子据说有500人之多,其中着名的10人称为十大弟子。释迦牟尼于80岁时逝世。
释迦牟尼最初是被作为“觉悟者”看待的,尊之为佛,后逐渐被佛教徒神化。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乘密教4各阶段。
大乘佛教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9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渐趋衰微,至13世纪初归于消失,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
佛教从古印度向境外的传播始于公元前3世纪,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及朝鲜、日本等国的以大乘佛教为主,称北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傣族等地区的以小乘佛教为主,称南传佛教。19世纪以来,佛教在欧美各国也逐渐流传。
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道学、文学、艺术及民间风俗都有一定影响。
参加世界佛教联谊会的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佛教组织。
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比利时、德国、法国、菲律宾、荷兰、加拿大、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日本、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印度、英国、中国等。佛教再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曾被尊为国教。 佛门中的出家人,创造了灿烂佛教文化,如柬埔寨的吴哥艺术、我国的敦煌文化等。佛教寺庙大都修建精美,不仅是佛教徒聚会、烧香拜佛的宗教场所,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在信奉佛教的许多国家,寺庙和佛塔已成为外国游客必不可少的参观游览地,也是旅游行程中的重头戏。佛教也有庞大的专职神职人员队伍,男的为僧,即和尚,他们在寺庙中居住并从事宗教活动;女的称为尼姑,她们居住的地方叫庵。在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里,神职人员靠施舍或化缘为生;寺庙靠国家拨款和富豪捐款兴建,平时靠烧香拜佛的失主施舍,借以维持香火不断和繁荣的场面。
2.佛教的习俗和禁忌
在信奉佛教的东南亚国家,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佛教习俗。
在缅甸、泰国,家长常将男孩子送入庙里出家几年,一方面表示对佛的虔诚,另一方面孩子可在僧人那里学习文化。
在某些国家,如泰国,几乎每个男孩子都要经过这个阶段。
信奉佛教的人如同信奉基督教的人一样,家里举办丧事要请和尚来念经,行举哀之礼仪。
佛教也有许多戒规。佛教主张不杀生,因此僧尼以素食为本。信佛的人,也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吃斋,遇上此日,屠宰场停止屠宰,市场上也不出售肉食。佛教还有许多忌讳,如不要随便抚摸小孩的头顶,坐着不要跷二郎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