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小说生成器
位置首页>如何写一个好故事
分类小说素材库
玄幻奇幻小说资料
构建奇幻世界的灵感源泉。本栏目提供魔法体系、异世界构造、神话生物等玄幻奇幻元素,为新手作家构建世界观,为专业作家增添创作深度。
武侠仙侠小说资料
探索武侠与仙侠的奇幻世界。本栏目汇集传统武术、仙法秘籍、江湖传说等资料,激发新手作家的想象力,丰富专业作家的故事元素。
历史军事小说资料
穿越时空的军事历史宝库。本栏目涵盖古代至现代的战争策略、武器装备、著名战役及军事人物资料,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细节。
科幻悬疑小说资料
开启科幻与悬疑的创意之门。本栏目精选未来科技、神秘事件、推理逻辑等资料,为新手作家提供灵感源泉,为专业作家深化情节构建。
都市现小说资料
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多面镜。本栏目提供都市生活、职场文化、社会现象等现实题材资料,帮助新手作家描绘真实生活,为专业作家提供深入洞察。
历史人文小说资料
【历史人文资料】栏目是网文创作的灵感宝库,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传记和文化知识。无论您是探索古代王朝的奥秘,还是构建虚构世界的框架,这里的历史资料都能助您
古代常识小说资料
深入古代世界的百科全书。本栏目提供详尽的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常识资料,为新手作家打下坚实基础,为专业作家提供丰富素材。
鬼神精怪小说资料
【鬼神精怪资料】栏目汇集了中国丰富的鬼神传说与精怪故事,为小说家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神秘与超自然现象的资料平台。无论您是编织悬疑故事还是构建奇幻世界,这里都能提
民俗文化小说资料
探索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创作注入灵魂。本栏目汇集各地传统、节日庆典、民间传说等资料,助力作家们塑造鲜活的故事背景,激发创作灵感。
人物描写小说资料
【人物描写资料】栏目是作家的宝库,提供深入的人物塑造技巧。无论是新手还是资深作者,都能在此找到灵感,从细节描写到心理刻画,打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分类写作资料
精细分类,专注创作。本栏目针对不同小说流派提供专业写作指南,从玄幻到现实,从悬疑到科幻,为各类作家量身定制写作资源。
小说素材资料
小说创作的素材宝库。本栏目囊括人物设定、场景描写、对话技巧等丰富素材,为新手作家提供创作灵感,为专业作家增添作品色彩。
中国神华体系小说资料
【中国神话体系】栏目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神话的精髓,为小说创作提供神话故事、传说人物及神秘世界观的详尽资料。无论您是构思奇幻史诗还是编织现代寓言,这里都能激发
字词句篇描写小说资料
【字词句篇描写】栏目精心策划,旨在提升作者的文字功底。本栏目涵盖词汇选择、句子构造、段落布局等技巧,帮助新手作家夯实基础,助力专业作家精炼表达。
写作技巧提升资料
本栏目精选写作秘籍,涵盖情节设计、角色塑造、文笔提升等核心技巧。无论您是新手还是资深作者,都能在此找到灵感与指导,让您的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小说角色取名资料
【角色取名资料】栏目,是网文小说创作者的命名宝典。无论您是初入写作领域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作家,这里都提供了丰富的角色命名资源和创意灵感。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各种风格的名字任您挑选,助您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网文小说通用百科资料
【通用百科资料】栏目是知识的宝库,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本栏目涵盖历史、科学、文化等多领域知识,助力作者拓宽视野,丰富作品内涵,无论是新手还是专业作家,都能在此找到创作的灵感。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资料
提升写作技能的秘籍。本栏目精选情节构建、角色塑造、文笔提升等实用写作技巧,助力新手作家快速成长,专业作家精益求精。
复制本文链接

如何写一个好故事

2024-10-15 09:48:1545906

一、故事写作基本原理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学问”和“文章”无非都来自于两样东西:“人”和“事”。其实创作故事也是如此,只要把“人”和“事”琢磨透了,人人都能编出好故事。

那么,我们究竟是先“琢磨人”还是先“琢磨事”呢?

都不是!

一个故事的创意从脑海中闪现,往往是来自于某一种外部的刺激。比如,看到报纸上一条银行抢劫案的新闻,你就会想编一个雌雄大盗抢银行的故事;听朋友说起一个农民孩子没钱上大学,你就会想写一个贫困大学生如何求学的故事。这些外部线索在作者脑海中刺激起的想法叫“主题”。

这也是故事创作中最需要你创意的地方!

那么主题包含哪些方面呢?

其实“主题”就是:一个人做什么事情。

真的,非常简单!

这个人,就是主人公;做的事情就是事件。

通常,绝大部分故事都是主题先行。所以,能够用一句话描述出你故事的主题非常重要。比如2009年上映的商业片佳作《十月围城》,就可以简单的将主题概括为“一群侠客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一群侠客”就是主人公,“保护孙中山”就是事件。

你能够明确你故事的主题吗?

那么,明确主题后,到底是先开始设计“人物”,还是先开始设计“事件”呢?

答案是唯一的:人物。

不妨回顾一下你看过的影视作品,其实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些有血有肉、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罢了!你可能不记得《士兵突击》的故事情节,可你一定记得“一根筋”的许三多;你可能不记得《武林外传》的情节,可你一定记得率性又憨直的郭芙蓉、英俊又小器的白展堂;你可能不记得《蜗居》的情节,但你一定能记得伶牙俐齿不甘人下的姐姐海萍,和乖巧温婉却堕落红尘的妹妹海藻;你可能不记得《十月围城》的情节,可你一定记得心死如灰但武功卓绝的刘公子、粗蛮愚鲁但仗义刚烈的“臭豆腐”。

天下事,人间情,分合聚散,缘起缘灭,主角都是“人”!

只要将人物设计的丰满生动,事件就会被剧中人物沿着主题的脉络自动演绎下去。

请记住,人物永远是故事的核心!

故事创作者的第一要务是研究人物,第二就是依据人物研究事件。以下内容将分而论之。

二、人物

1、认识人物:主动型人物和被动型人物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当我们拿到一道考题,设定好主题后,一定会问自己,到底应该选取那种人来写?或者,到底应该为剧中人物赋予什么样的性格,才更生动、有趣、感人?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将世间的人加以分类考察。

怎么分呢?

按性别分?按年龄分?按职业分?按贫富分?还是按社会地位分?

似乎每种分法都过于繁杂,难以把握。

其实,在故事创作者眼中,世间所有的人只分成两类:

被动型的人和主动型的人。

在你周围,会发现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太明白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不太明白自己今天该做什么?不太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当然更不明白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该如何通过一步步的计划来实现!这种人的一切,都是都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缺少自己的想法,缺少叛逆的精神,缺少打破常规的勇气。

一句话,这种人屈从于外部环境为他(她)安排好的命运!

这就叫被动型人物。

很明显,被动型人物在社会中是大量存在的。

在你周围,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很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且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目标。比如,一个学生,他(她)高一就有明确的目标要考哪所大学,或者哪个专业。高中三年,他(她)矢志不渝的朝既定目标前进。该读什么书?该补什么知识?该请教那些老师?等等,他(她)弄得明明白白。高考,他(她)也许榜上有名,也许名落孙山。但不要紧,他(她)暂时接受命运的捉弄,隐忍积蓄,等待发起人生的第二次冲锋。

总之,这种人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就叫主动型人物。

很明显,主动型人物在生活中是少数。

那么我们将自己故事的主人公到底设定为被动型人物还是主动型人物呢?

答案就在我们的内心!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活得有目标、有理想、有激情、有价值,希望富有,希望自由,希望受人尊敬,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希望不要浑浑噩噩的混完一辈子,希望在短暂如流星的一生中绽放出耀人的光芒!

你一定有这样的希望!

而只有主动型人物能够实现这些希望。

所以,你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是一个主动型人物。

这并不是说生活中那些被动型人物是不值一提的、不值得理喻的。其实,我们反而恰恰喜欢和被动型人物交朋友。因为被动型人物是安全的、无害的、无进攻性的,和被动型人物在一起,不用总端着颗防人之心。但是,请记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渴望成为主动型的人。而故事和由故事改编来的影视作品,目的恰恰是要引发每个观众的共鸣,挑起观众的激情、希望、憧憬,或者仇恨。只有主动型的人,才能激发这种群体情绪。所以,即便你最要好的朋友、你的父母都是被动型的人,你也一定要选择主动型人物作为你故事的主人公。

在这里,有三点非常值得辨析:

首先,主动型人物不一定都是积极乐观的。

老师曾以《空虚》为题让学生练习写故事。有个男生认为高中生活很压抑,很空虚。于是便描绘了一个男生从早晨起床、上课、吃饭、上自习到晚上睡觉的全过程,期望用这篇“流水账”向我们传达出空虚的主题。

坦诚的讲,他选的主题很有特点:一个高中男生一天的无聊生活。但这篇故事写完后,所有看过的人都觉得很乏味。

为什么?

答案就在于人物。

主人公是个完全被动的人。面对生活的压抑和无聊,他毫无反抗精神,毫无改变现状的想法。观众并不是不承认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而是这样的人物见多了,实在没什么好写的,实在乏善可陈。

于是老师提醒这名学生,能不能让主人公主动一些?学生冥思苦想,突然冒出一句:他最后自杀了!

整个故事因为主人公的这一选择,突然之间拥有了无比的生命力和强烈的震撼力!

然后学生说,为了铺垫出最后的结局,他突然知道前面的“流水账”该怎么改了?一个准备离世的人的最后一天,一定要有很多事要做。于是,一个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意味的生动故事就这么诞生了!

一个自杀的人,虽然他这种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毫不足取,但不可否认他成为了一个主动型人物,他拥有了摄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因为他主动的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主动型人物不一定都是积极乐观的。

其次,主动性人物不一定都是正面人物。

在影视作品中,观众往往会发现,反面角色似乎更生动。一个坏蛋,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绞尽脑汁、机关算尽,他搞掉一个又一个好人,最后阴谋败露,恶有恶报。

但这个坏人是典型的主动型人物。他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甚至别人的命运!

比如《天龙八部》中貌如娇花、心似蛇蝎,设计陷害乔峰的丐帮马长老之妻康敏;比如《倚天屠龙记》中身居高位,却阴狠如狼的幕后黑手成昆,都为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所以,主动型人物不一定都是正面人物。

第三,主动型人物不一定从一开始就是主动的。

“文思看山不喜平”。而一个从开始就一直“主动”到结尾的人物,有时会给人一种人物命运的单一感,缺少变化和起伏。而且,人是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富于变化的人物往往更加真实。其实,一个开始被动,受到某件事的刺激后转为主动的人,也许更为生动;或者一个开始对生活积极主动,受到某次打击后变为消极被动,通过不懈的努力又变成积极主动的人,也是非常生动的。

电影《十月围城》中,就成功的塑造了几位“从被动转主动的人物”。

黎明饰演的因为家庭惨剧而沉醉烟酒的刘公子,为感激李玉堂替他赎回家传铁扇,选择战死以求解脱;李宇春饰演的角色方红,一开始对父亲的行为举动极为不满,但父亲的死使她最终选择继承父志,以身殉节;甄子丹饰演的赌徒沈重阳,开始时是刺客的间谍走狗,但前妻以女儿为筹码的一番苦心规劝最终使他洗心革面,加入保护孙中山的阵营,最后壮烈牺牲;还有王学圻饰演的富商李玉堂,一开始对好友陈少白拉儿子李重光闹革命的举动十分不满。但戏班子和陈少白遭刺客暗算,以及租借警察对报馆的野蛮行径,最终促使他担当起召集义士保护孙中山的重任。

这些人物,对“保护孙中山”这一主题事件的态度一开始都是被动的,因为某种因素的刺激,最终变成主动型人物。就如同一个高一高二迷茫贪玩的学生,因为沦为年级最后一名,不甘受辱,振作精神,奋发图强,最终考上大学。都属于“被动变主动”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有时更生动!

但不过怎样,最终,故事的主人公还是一个主动型人物。

2、人物的矛盾对立与统一

老师给学生们出过这样一道题:一个中年男人,突然有一天,酒醉之后和太太吵架,然后把太太杀死了。请写出这个男人的性格。于是很多学生便将这个男人描绘成一个粗暴蛮横、文化水平低下、甚至有过前科的劣迹斑斑的家庭暴力者。诚然,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事是很正常的。但问题就在于,太正常了,以至于观众看了前面就知道结尾!这样的故事,往往是乏味的,缺少深度的。

难道一个事业有成、衣着光鲜、文质彬彬、戴着金丝边眼镜的高级白领不会杀人吗?在体面的外表背后,他也许有无法诉说的痛苦。当枯燥的生活日复一日消磨他的耐心,当憧憬自由的天性被家庭压力和职业压力无情的剥夺,当理想离自己越来越远最终遥不可及,当自己已经变成一个挣钱机器时,一个平日里文静的男人也许会突然之间变成一个魔鬼,做出恐怖的事情。

这就是人!矛盾统一体!

外界对一个人的印象,往往和这个人真实的自我相差极大,有时甚至是反着的!

一个人对自己的期许,往往和内心的真实欲望相差极大,有时甚至是反着的!

一个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人,可能是一个刑满释放的罪犯;一个平日里街坊邻居交口称赞的老好人,却也可能是一个逃亡多年的在逃犯。

这样的人,才是活生生的,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真实的,才是能够吸引读者和观众的!

2001年有一部名噪一时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冯远征饰演的那位经常搞家庭暴力的男主角,不就是一个外表柔弱斯文的医生吗?冯远征因为这个角色一举成名,因为这个人物太生动了!他自身的矛盾引起了观众的强烈认可和共鸣!

《十月围城》中,胡军饰演的反派阎孝国这个角色非常成功。因为通常观众会习惯性的认为,清廷刺客往往是内心阴暗、唯利是图的奸邪小人。可在本片中,通过阎孝国与其老师陈少白的一番争辩,我们了解到阎孝国原来是个一心为国的忠良之臣,他之所以要刺杀孙中山,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因为他的救国主张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完全不同。他认为革命党只会祸国殃民,所以才决定刺杀孙中山,并最终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战斗到死!你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非常动人的、罕见的反派角色,因为在他身上,实现了人物的矛盾统一!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头狮子和一只梅花鹿。在人生的不经意间,有时我们会放出狮子,有时我们会放出梅花鹿;有时我们该放出狮子的时候放出了梅花鹿,而该放出梅花鹿的时候,却放出了狮子。于是,我们时而有恶念做坏事,时而有善念做好事;有时好人会作恶,有时恶人会变好。就这样,在人生的舞台上,上演一幕又一幕出人意料的故事。

让你的人物矛盾起来,让所有人猜不到你的结局!

3、人物小传

设定主题,然后选择主动型人物,进而选择一个矛盾统一的人物,最后在脑海中或稿纸上简略的设定人物背景,写出人物小传。

所谓人物小传,就是人物的来龙去脉。我们如何设定才能使人物即真实又要多侧面呢?这就需要把人物的生活分成3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加以考察:

职业生活部分、个人生活部分、私生活部分。

职业生活部分:职业是影响一个人非常重要甚至最为重要的因素。职业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家庭关系、贫富程度、社会地位,甚至家居装饰。你可以想想,你的家是不是因为父母的职业而有些与众不同呢?所谓“职业病”这个词,便是这种影响的体现。你的人物以什么为生呢?他在哪里工作?他是大学教授还是建筑工人?是水手还是船长?是自由职业者还是公务员?等等。总之,至少要先设定出他的职业。

你的人物是单身独居、结婚、离婚、再婚,还是丧偶?有没有孩子?有几个孩子?男孩还是女孩?有没有朋友?是否喜欢社交活动?朋友多还是少?夫妻关系如何?牢固吗?还是正在考虑离婚?总之,个人生活是和家庭固不可分的。

私生活部分:这是指人物生活中各人独处时的那部分生活。当你的人物独处时,他都做些什么?看电视,还是进行体育锻炼?喜欢什么锻炼?有没有宠物?什么宠物?他有什么爱好?音乐、美术、旅游,还是别的?他喜欢吃什么?辣的还是甜食?他喜欢什么样的衣服?总是一身西装,还是衣着随意,不修边幅?等等。

在考试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详细的人物背景的设计。但是,这一步一定要进行,至少要在脑海中完成。对与人物相关的一些重要和基本问题一定要有清晰的回答。这样你的人物才能清晰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当你在进行故事写作过程中,你所设计的人物细节,起初看似无用,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你灵感和启发。

三、事件

1、人物的需求是事件的源动力

每个人都是有需求的,特别是主动型的人,需求尤为强烈。一旦确定了人物的背景,接下来就要明白人物的需求,因为需求是事件的源动力。

在《十月围城》中,正面人物的需求就是保护孙中山,反面人物的需求是刺杀孙中山。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种人物都开始朝着各自的目标前进,事件便在需求的推动下发展前进。

如果你要写一个贫困孩子的故事,也要为人物设定需求,比如“上大学”。为了上大学,他便开始一系列的行动,这些行动就构成了事件。

2、满足需求遇到的障碍与克服障碍构成了冲突与情节主体

如果你已经清楚自己人物的需求,那就可以设置达到这一需求要克服的种种障碍。克服这些障碍就构成了冲突。一切故事都要有冲突。克服障碍、解决冲突的过程成为情节的主体。

《十月围城》中的人物要保护孙中山,遇到的障碍就是刺客要行刺孙中山。这些障碍就是本片的冲突所在,而战胜杀手,克服障碍,就构成了本片的主体。

贫困孩子要上大学,一定困难重重。他都会遇到哪些障碍?亲友不借钱?不愿意拉下面子贷款?出去打工受尽白脸?等等。克服这些障碍,故事就构建起来了。

3、完整事件的基本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是中学语文中教授的故事基本结构。套用在影视故事创作中也是完全适用的,但需要做一点微小的改动和补充。

在影视故事创作中,我们通常将“开端”用一个更专业、更准确的词代替,叫“建置”。

何为建置?一个故事如同一座大楼,建置,顾名思义,就是将这座大楼事所需要的一切根基打好、打实!

“建置”部分约占故事整体篇幅的四分之一,具体内容包括:人物出场、戏剧性前提、故事情景等,并且建立起主要人物和围绕他并在他周围活动的其他人物的关系。

“建置”是非常重要的。以电影为例,观众决定是否喜欢这部作品,就取决于开场的前10分钟,而这恰恰就是“建置”部分的内容。所以,一开场就让你的故事在“建置”部分先声夺人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做法就是:

故事和人物以快节奏的动作性场面或强烈的情绪性场面开场。

同样来看《十月围城》,影片一开始,张学友饰演的杨衢云便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突然头部中弹,惨烈牺牲。谁杀死了他?为什么要暗杀他?他的死会引发什么事情?所有观众在这一刻起,便被故事牢牢的抓住了。

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2009年作品《无耻混蛋》被影评界极为推崇,这部作品一开始,便是拉巴尼上校藏匿在家中的犹太邻居一家,被“犹太猎手”纳粹军官汉斯兰达残忍杀害的情节。虽然通篇充满了对话,但对话双方充斥着强烈的对抗性情绪。所以,仅仅一个十几分钟的章节,影片的一切根基便都具备了!

“发展”和“高潮”部分是一个故事占最大篇幅的内容,我们也用另一个词替代:对抗。上节说过,人物满足需求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克服障碍的过程构成了冲突和情节的主题,障碍的最终解决就是“高潮”。所以,用“对抗”这个词能够更准确的描述一个故事,而不是简单的、平和的“发展”。

“结尾”通常有两种方式:封闭式结尾和开放式结尾。

所谓封闭式结尾,就是在故事终了,给观众一个明确的回答,一个清晰的解决方案。主人公到底是生是死,坏人有没有得到惩罚,宝藏到底有没有找到等等,封闭式结尾是电影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结尾方式。

它能够让观众感到心里踏实,体验到完满的感觉。比如《十月围城》中,结尾受到保护的孙中山得以安全踏上归途,好人牺牲殆尽,反面角色也以身殉道,一切在这里都画上了句号。

所谓开放式结局,就是在结尾不给出明确的解答,或者只给出部分解答。让观众仍然保持着对后续故事的猜测,引发观众无限的联想和自我创作。

让观众体验到一种不太完满但却意犹未尽的感觉。比如世界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代表作《罗生门》,直到结尾人们也不知道真相究竟怎样;比如韩国著名导演丰俊昊的代表作《杀人回忆》中,也并没有在片尾给出“凶手到底是不是嫌疑犯”的明确答案。

观众只能带着编剧和导演给出的重重暗示,在离开电影院之后仍然不断的回味和解读。所以,开放式结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当结局已经不再重要时,观众就会返回到剧情本身,细细的品味细节。

终身vip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