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C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会写作,他们写的小说千篇一律都是‘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
当时还是个小说新手的我冷汗直冒,心想那不是我吗?
后来我就根据这句话里的三个关键字: 面貌、场景、对话,回家把以前写的烂小说统统拿出来修改。从此,我的小说开始离地起飞了。
正因如此,小说的入门课,我都会从这三个基本元素开始谈起。
一、人物
无边无际的那个人
每次我问学生,一提到“面貌”你们会想到什么时,几乎没有一次例外,大家的答案都是“长相”,但当我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时,同样也没有一次例外,大家都会补上“性格”。
但问题是……如果我没有追问呢?性格是不是就被忽略了?
事实上,小说创作时,性格比长相更重要,但绝大多数人只看到外在面貌,而看不见内在面貌。
现在我们就把面貌分成内外两种,一是外在面貌(长相),一是内在面貌(性格),并举《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和曹操为例说明。
外在面貌(长相),以关羽为例:
一提到关公,大家绝不可能把他跟其他人搞混,因为罗贯中是这样描写他的:
“身长九尺,髯长两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胯骑赤兔胭脂马: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经罗贯中这么一刻画,从此关羽的外在面貌明确而单一,因此你绝不可能叫曾志伟来扮演关羽。
内在面貌(性格),以曹操为例:
《三国演义》里,曹操出场不久,就因为刺杀董卓失败,和谋士陈宫逃到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里。吕伯奢为了款待曹操特地到隔壁村子买酒,这时,天性多疑的曹操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而且还有人说“先把他绑起来,然后再杀”。曹操一听,决定先下手为强,冲出去见人就杀,直到杀光吕伯奢家人之后,才看到厨房里绑着一头活猪。
陈宫埋怨曹操没搞清楚状况就乱杀人,曹操回道,人都杀了,说什么都没用了,我们快走吧。然而半路上,曹操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了。
吕伯奢不知内情,还热情挽留曹操,曹操当然只能极力婉拒。
正当曹操和吕伯奢分手,各自前行不久之后,曹操突然转头朝吕伯奢而去,并且大叫一声:“看!那边来的人是谁?”然后一刀把吕伯奢杀了。
一旁的陈宫见了,惊骇不已:“刚才杀人是误会,现在你为什么又杀人?”
曹操解释,吕伯奢回去见到家人被杀,一定会带人追上来,到时候我们就逃不了了。最后曹操还补上一句: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正是这一句话,把曹操的内心面貌刻画出来了。
注意!这句话指涉的不只是此刻杀害吕伯奢一家人这件事而已,而是从今以后,曹操所有可能犯下的“恶”。
从此,在读者心目中,曹操不只多疑,不只自私, 不只奸诈……还多了那么一点微微的恐怖感—他随时都有可能干出让读者吓破胆的坏事—这一点是外在面貌无论如何都刻画不出来的。
二、场景
每一件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
试着回想一下,你什么时候活在一个空无一物、仿若外太空的地方?如果没有,那凭什么让你的小说人物活在那样的空间里?
小说初写者常常不自觉地把场景忽略掉,或者仅仅只用“图书馆”或“星巴克”几个字就把场景打发掉(事实上每一间图书馆或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之所以如此,我大胆猜测,那是因为在过往的阅读经验里,人们曾经被人物、对话、情节感动过,但就是从来没有被场景感动过。
场景当然可以感动人,以大陆作家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为例,主角是浪迹天涯、弹三弦琴、说书维生、一老一少的两个瞎子。故事一开始,两个瞎子一前一后走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
“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常有鹞鹰盘旋……”
初看这个场景真的一点也不特别,似乎“荒凉”两个字就可以简单带过。别急,我们继续往下看,但在往下看之前,请先记下这句话:这篇小说的场景是有对照组的。
这一天,老瞎子弹断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千根琴弦。他兴奋极了,因为他的师父(也是个瞎子)曾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凿开琴槽,拿出里面的药方,然后带着一千根琴弦(当药引子),到药铺抓药,到时候就可以重见光明了。
故事最后,两个瞎子离开村落,来到另一个群山之中: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注意到没有,此处的场景居然和一开始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到了重复的地步,但读者这时的心情已经和当初看到这个场景时的心情完全不一样了,当时的场景不过是个场景,而现在的场景,则象征了两个瞎子的人生:重复、轮回。
所以我先前才说,这篇小说的场景是有对照组的。
虽然场景是被动的、沉默的,无法跳出来大声疾呼,但聪明的小说家却懂得利用它来说一个不断重复、轮回的悲伤故事,沉默的场景一样可以感动人。
“情景交融”虽然是一句老话,但请记住它同时也是一句好话。
三、对话
除了水面上还有水面下的对话
依我估计,60% 的人把小说对话当成“日常对话”, 平常怎么说,对话就怎么写。
30% 的人把对话简化成“推动情节”的工具。恐怕只有不到10% 的人知道,对话除了拿来当廉价的“日常对话”、“推动情节”之外,还可以用来代替小说里的描写、叙述、甚至议论、说明……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作家如何使用对话,以擅长描写对话的小说家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为例。故事很简单,开头第一段就把场景、角色、目的全都交代清楚了。
河谷旁,有一对男女在一间户外的小酒馆等火车,火车40 分钟后才会到。从他们所在的地方望去,是一大片连绵起伏的白色山峦。
第一段写完之后,剩下的篇幅几乎全都是对话。对话的内容围绕在同一个主题上:男主角希望女主角堕胎。
试着想一想,如果堕胎这件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那么男女双方肯定吵翻天,但海明威笔下男女主角的争执,是在水面底下发生的,所以如果读者不把耳朵贴近水面,那么大概什么也听不到。
以下面这一段对话为例:
女主角望着远方连绵的白色群山,若有似无地说:“那些山看起来像一群白象。”
男:“我从来没有看过什么白象。”
女:“你是不会看过的。”
男:“我也许看过,你有什么证据说我不曾见过?”
小说家海明威之所以擅长写对话,和他所服膺的“冰山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冰山理论”意指冰山的密度比海水小,所以水面上看得见的冰山只有1/8,其余7/8全部潜藏在水面之下。
这么说,读者应该稍稍能够理解为什么这四句对话如此难解了。
让我试着讲解一下:前两句对话是现实,女主角感性地说出她心里的感觉,但男主角却以几近科学的态度回应女主角。这时,女主角因为堕胎一事心里不好受,于是话中有话地说“你是不会看过的”,其实她心里真正的意思是“为什么你永远不懂我”,然而男主角却只捕捉到字面上的意思,而且还以一种几近孩子气的强辩口吻反驳女主角。
上面这几句对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说,实际上它已经把男女双方对堕胎这件事的感受全都说明白了,甚至还把女主角的细腻、男主角的孩子气,一览无余地全都描写出来了。
所以,使用对话之前,请记得先提醒自己,对话不是水龙头,不要一开,就流了满满一地。请试着用最少的字数,写出一座“除了水面上还有水面下”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