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
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
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
“迎春日”。祭灶活动在我国流传很广,旧时,差不多家家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灶王爷又被称
作“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
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的神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
爷的神像,也有的人家直接将神像贴在墙上。神像有单座和双座之分,如果奉祀人无配偶,则只供单
座像。灶神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
文字,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
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里,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
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送灶多在一更左右黄昏入夜的时候举行。旧时有“男
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禁止女子参与祭灶,后来则要求不那么严格,由一家中的男主人主祭,
先到灶房,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和供品。此时妇女要用净泥涂饰炉灶,叫"挂袍"。供品有
关东糖、糖瓜、南糖及凉水一碗、草料一碟,为灶王爷之马而备。还有专门为祭灶制做的小羊油红
腊,上香以后,按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同时口中有祷词,无非是"上天言好事","好话多说,坏话少
讲"之类。然后用糖稀往灶口一抹,或将一块糖投入灶中,用意是粘住灶君之口,谓之"粘灶"即少说
话,即便说出话来,也是甜言。还有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令",让灶王酒醉,也是少说话的意思。
香尽之后,取出香根,与揭下来的纸像及草料等一同烧化,将凉水泼在地上,大礼告成。灶王爷今夜
送走了,只等除夕夜再接回来。 从礼仪形式上分,还有"阔祭灶"和"穷祭灶"之分。王公府弟、巨贾宅
门为了排场,供品相当丰盛,还为灶王爷糊纸活,有升天用的车马等,而小户人家只在灶台上放碗凉
水,烧三炷香,磕三个"素头"后,把灶王码一烧,亦算礼成。 关于祭灶还有许多相关内容。祭灶日
期,沿袭下来有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明代之前以二十四日居多,逐渐改为二十三日。有些地方还分
二天进行,二十三日夜"祭荤灶",用鸡鸭鱼肉,美味佳肴为供品,二十四日"祭素灶",供品用水果、
瓜子及点心等,但无论荤祭还是素祭,都少不了糖瓜儿。
北京风俗,商号有"三节结账"的规矩。从祭灶开始,各商号派人各处收账。还不起债者四处"躲
债",一直到除夕夜才不再讨债。于是北京有"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包饺子"之说。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
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
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
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