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公元 25 年 - 220 年)是西汉之后刘秀建立的封建大一统王朝。以下是东汉的一些主要信息:
一、建立与统一:
1. 新莽大乱: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后进行改制,但改革未缓解社会矛盾,反而激起绿林军、赤眉军起义,部分地主贵族也组建反莽义军。昆阳之战后,新莽政权丧失大部分主力,王莽死于长安群众之手,刘玄的更始政权得以建立。
2. 东汉建立:更始政权建立后迅速腐化,刘秀则在河北发展势力,在更始军与赤眉军火并时占领河南。公元 25 年 6 月,刘秀在鄗县登基,建立东汉。此后,经过十多年,刘秀消灭各农民军与地方割据势力,完成国家统一。
二、发展与盛世:
1. 光武中兴:刘秀登基时,东汉初定,久经战乱。刘秀实行 “休养生息” 政策,包括轻徭役、发展农业、修水利、发布解负令、进行度田、裁撤官吏、惩处贪官污吏等。到刘秀末年,东汉百姓恢复到两千万左右。
2. 明章之治:刘秀死后,汉明帝、汉章帝先后继位,父子俩执政的三十多年里实行宽厚政策,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惩治贪官,十分勤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吏治清明。班超治理西域、王景治河就是在这个时期。
3. 永元之隆:汉章帝死后,汉和帝继位,联合宦官清除窦氏外戚,亲政后勤奋且多有建树,经济上减免税费、扶持小农经济;政治上任用廉吏;对外任用班超做西域都护,派窦固痛击北匈奴,人口恢复到五千多万。
三、政治斗争:
1. 戚宦之争:东汉晚期,皇帝年幼,为巩固皇权,常靠宦官清除外戚或靠外戚清除宦官,官僚为维护朝局纯净与外戚、宦官爆发激烈冲突,比较有名的是 “党锢之乱”,两次党锢之乱导致不少正直官员被宦官清除,大量官员被禁锢终生,为东汉灭亡埋下伏笔。
四、农民起义与政权更迭:
1. 黄巾起义:公元 184 年,太平教领袖张角率领信徒起义,口号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史称 “黄巾起义”。东汉虽很快平息起义,但许多官僚通过镇压起义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中央政府无法有效控制地方与地方军队。
2. 曹氏代汉:公元 196 年,东逃的汉献帝被曹操掳走,成为曹操的傀儡。公元 220 年,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东汉灭亡。
五、政治制度:
1. 中央:基本沿习西汉官制,以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实际政治权力转移到尚书台。皇帝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侍中从加官转为正式职务。
2. 地方:东汉的州演变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凌驾于郡之上,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权力逐渐扩大,后来州牧兼领军政,位高权重。
六、文化科技:
1. 文化:儒学在东汉继续发展,经学盛行,众多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和注释。同时,谶纬学十分兴盛,这是一种将儒家经典与神学预言相结合的学说。
2. 科技: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此外,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定地震的方位,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之一。
3. 对外交流:东汉政权与周边文明有交往,促进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班超曾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总的来说,东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成就,但也面临着内部政治斗争、农民起义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政权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