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臀目(Saurischia)
•兽脚亚目(Theropoda):
• 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可以说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体型巨大的肉食性恐龙。它有着粗壮的后肢,用于支撑庞大的身躯和快速奔跑,前肢虽然短小但十分有力,嘴里布满了锋利且粗壮的牙齿,咬合力惊人,能轻易咬碎猎物的骨头。
• 迅猛龙(Velociraptor):又叫伶盗龙,活跃于白垩纪晚期。体型相对较小但动作敏捷,它们群居生活,有着尖锐的爪子和锋利的牙齿,捕猎时依靠团队协作以及极快的速度,会对猎物发动突然袭击,是非常凶猛的肉食性恐龙。
• 棘龙(Spinosaurus):生存于白垩纪中期,是已知的最大的肉食性恐龙之一,体长可达 15 米左右。其显著特征是背上有高高的背帆,背帆的作用可能是调节体温、展示或者用于在求偶等社交行为中吸引异性,它的嘴巴细长,牙齿呈圆锥形,适合捕食鱼类等水生动物,表明它的食性可能比较多样化。
• 恐爪龙(Deinonychus):同样生活在白垩纪早期,是一种体型中等的肉食性恐龙。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脚上第二趾有巨大且弯曲的镰刀状爪子,在捕猎时可以高高抬起,然后猛地向下挥出,给猎物造成致命伤害,并且它们很可能也是群居生活,协同捕猎的能力较强。
• 蜥脚亚目(Sauropoda):
• 梁龙(Diplodocus):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体型极为庞大的草食性恐龙。它有着超长的脖子和尾巴,身体长度可达 25 米左右,四肢粗壮如柱子,用来支撑巨大的体重,以树叶、嫩枝等为食,进食时利用长脖子可以够到较高处的植物资源,行动比较缓慢。
• 腕龙(Brachiosaurus):生存于侏罗纪晚期,也是巨型草食性恐龙,体型可能比梁龙更庞大,体长能达到 26 米左右。它的特点是前肢比后肢长,脖子也很长且直立向上,外形看起来像一座移动的高塔,能够轻松吃到高处的树叶,每天需要大量进食来维持自身庞大的身躯运转。
• 雷龙(Brontosaurus):侏罗纪晚期的恐龙,虽然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迷惑龙的异名,但后来又被重新确认为独立的物种。它体型巨大,身体笨重,有着粗壮的四肢和长长的尾巴,在行走时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如同打雷一般,所以得名雷龙,同样是以植物为食,靠吞食大量的树叶、树枝等为生。
• 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白垩纪晚期的恐龙,被认为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据推测体长可能超过 30 米,体重可达 70 至 100 吨左右。它的身体结构和其他蜥脚亚目恐龙类似,四肢粗壮,凭借庞大的身躯在当时的生态环境中缓慢移动,食用周围能获取到的各种植物。
鸟臀目(Ornithischia)
• 剑龙亚目(Stegosauria):
• 剑龙(Stegosaurus):生活在侏罗纪晚期,是一种辨识度极高的草食性恐龙。它的背上有两排交错排列的大型骨板,这些骨板的作用可能是调节体温、防御天敌或者用于展示等;尾巴上还有两对尖锐的尾刺,当遇到危险时可以挥动尾巴,利用尾刺来攻击敌人,保护自己,它的脑袋比较小,以低矮的蕨类植物等为食。
• 华阳龙(Huayangosaurus):生存于侏罗纪中期,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剑龙类恐龙之一。相较于剑龙,它的体型较小,背上的骨板形状和排列方式也略有不同,同样具备防御性的尾刺,是当时生态环境中比较重要的草食性恐龙种类,为剑龙类的演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样本。
• 角龙亚目(Ceratopsia):
• 三角龙(Triceratops):白垩纪晚期的恐龙,是角龙亚目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的头部非常大,长有三只角,两只长角位于眼睛上方,一只短角在鼻子上,还有一个巨大的骨质颈盾覆盖在颈部后方,这些结构既可以用于同类之间的争斗,比如争夺配偶、领地等,也可作为防御肉食性恐龙攻击的武器,主要以当时的蕨类植物和其他低矮的植物为食。
• 五角龙(Pentaceratops):同样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它的体型比三角龙更大,头部的角和颈盾更为复杂,有五只角,除了和三角龙类似的三只角外,在颈盾边缘还长有两只较小的角,这种独特的头部结构使其在防御和社交行为方面可能有着更独特的功能,也是以植物为食的恐龙种类。
• 鸭嘴龙亚目(Hadrosauria):
• 慈母龙(Maiasaura):白垩纪晚期的恐龙,是一种群居性的草食性恐龙。它的名字意为 “好妈妈蜥蜴”,是因为发现了其巢穴化石,显示它们有照顾幼崽的行为,这在恐龙研究中是比较罕见的发现。慈母龙的嘴巴宽扁,呈鸭嘴状,牙齿众多且排列紧密,适合咀嚼各种植物,在群体生活中,成年恐龙会一起保护幼崽并寻找食物。
• 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也是白垩纪晚期的恐龙,体型较大,是鸭嘴龙亚目中比较典型的种类。它有着长长的尾巴和强壮的四肢,鸭嘴状的嘴巴里有数千颗细小的牙齿,这些牙齿会不断替换,以保证在咀嚼植物时始终保持良好的研磨功能,主要采食当时的树叶、树枝以及水生植物等。
• 肿头龙亚目(Pachycephalosauria):
• 肿头龙(Pachycephalosaurus):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这种恐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着异常厚实且坚硬的头骨,头骨顶部是圆拱形的,可能厚达 25 厘米左右。它们在求偶或者争夺领地等社交行为中,或许会用头部互相撞击来展示自己的实力,是草食性恐龙,以植物为食,虽然身体其他部分的防御能力相对较弱,但厚实的头骨成为了其独特的防御武器。
恐龙的种类远不止这些,随着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恐龙种类还在持续被发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中生代丰富多彩的恐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