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传统习俗。
一、含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意思。“岁” 有年的意思,“守岁”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二、历史渊源
守岁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那时已有守岁的记载,人们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
唐宋时期,守岁之风更为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就写有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的诗句,描绘了在家人处守岁的情景。而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这表明当时守岁已经是很普遍的民间习俗。
三、各地习俗方式
北方地区
在北方一些地方,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守岁时,人们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而且,有的家庭还会在饺子里包上硬币等小物件,谁吃到就寓意着来年有好运。
南方地区
南方不少地方守岁时会准备丰富的果品、糖饵等。例如,在广东,一家人会围坐在摆满了橘子、瓜子、糖莲子等食物的桌旁。橘子象征着吉祥如意,糖莲子寓意着连生贵子等。人们在守岁过程中,会互相讲述家族故事、回忆过去一年的经历,同时也会关注春节联欢晚会等电视节目来增添节日氛围。
四、文化意义
从家庭层面来看,守岁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它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个共享亲情的机会,平时分散各地的家人能够在这个晚上相聚在一起,通过聊天、游戏等方式增进感情,维系家族纽带。
在社会文化层面,守岁体现了对时间的珍视和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它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传承着中华民族重视传统节日、尊重习俗文化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