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末流行于浙江嵊县的曲艺样式 “落地唱书”。1906 年 3 月 27 日,在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进行了越剧的第一次正式演出,标志着越剧的诞生。
早期的越剧被称为 “小歌班”,艺人们大多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演出时没有丝弦伴奏,只有人声帮腔,常发出 “的笃” 声,故也被称为 “的笃班”。剧种的某些程式也不规范,剧目主要以民间小戏为主,没有专用戏装。
小歌班后来在浙江各地流行,并开始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剧目向古装大戏发展,走上了程式化的道路。1921 年至 1937 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小歌班改称 “绍兴文戏”,并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1923 年,嵊县籍商人王金水邀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第一个女班,推动了女子越剧在浙江的形成与发展。1925 年,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形成了 6、3 定弦的 “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的主腔。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从 1938 年 1 月起,浙江的越剧女班蜂拥来沪,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1942 年 10 月起,以袁雪芬为首开始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称为 “新越剧”。1944 年 9 月始,尹桂芳、竺水招等投入创造 “新越剧” 行列,音乐上创造出柔美哀怨的 “尺调腔” 及其反调 “弦下腔”,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流派唱腔。
越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昆曲、话剧、绍剧等不同戏剧样式的艺术养分,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越剧音乐属 “板腔体”,在各个历史时期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与发展。越剧以其婉约、细腻的表演风格著称,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间素有 “第二国剧” 之称。越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碧玉簪》《花中君子》等。同时,越剧也涌现出了众多的流派和名家,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竺水招、张桂凤、陆锦花、吴小楼等越剧十二姐妹,以及王志萍、郑国凤、赵志刚、单仰萍、吴凤花等当代越剧名家。
越剧的起源是什么
越剧起源于清朝末年浙江嵊州(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的 “落地唱书”。这种说唱形式最早在浙江嵊县一带的 “田头歌唱”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流行于江、浙、沪、皖、赣等地,又称 “绍兴戏”。
“落地唱书” 历经 “沿门唱书” 与 “走台书” 两个阶段后,加入大量传书、唱本的表现手法,并进一步融入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元素,艺术感染力非常强。“落地唱书” 的初级阶段为 “沿门唱书”,一般是挨家挨户卖唱,以乞讨为目的演出,之后形成固定的演出书目。代表人物有金其炳等。“落地唱书” 的高级阶段就是 “走书台” 了,它发展到进入到茶楼等固定场所演出,且对曲目、曲调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改进。代表人物有金和林等。
1910 年左右,上海、杭州地区迎来了 “小歌班”,历经大批艺人、编剧的努力,几次全面的改良变革了越剧。其曲艺形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基本由男生向女生。在剧目、题材编写方面,越剧内容扩大,表现在针莅时弊、弘扬爱国思想等方面。1925 年,上海《申报》第一次将其称为 “越剧”,各地越剧剧团也相继更名,从此越剧作为一个剧种被大众熟知。
越剧有哪些发展阶段
越剧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孕育和诞生阶段(清末至 1906 年):越剧起源于清末流行于浙江嵊县的曲艺样式 ——“落地唱书”。这种曲艺活动历经 50 余年,是越剧的孕育时期。1906 年 3 月 27 日,在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进行了越剧的第一次正式演出,标志着越剧的诞生。
二、小歌班和绍兴文戏时期(1906 年至 1920 年代):1906 年,“落地唱书” 首次登台演出了《十件头》、《绣荷包》等剧,艺人初始为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1917 年 5 月 13 日,小歌班艺人初次进入上海演出,于 1918 年开始在上海立足。1920 年底至 1921 年初,组成了越剧史上第一支简单的专业乐队,用丝弦伴奏取代人声帮腔接调,音乐上进入 “正调” 时期。1921 年 9 月至 1922 年,南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1923 年 7 月,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班,绍兴文戏男班和女班并存,同时出现男女混演,越剧史上称绍兴文戏时期。
三、女子越剧兴起和全面改革阶段(1930 年代至 1940 年代):1938 年始,女班竞相去沪,男班逐日衰落,最终被女班取代,女子越剧成为越剧主体。1942 年 10 月起,以袁雪芬为首开始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称为 “新越剧”。1944 年 9 月始,尹桂芳、竺水招等投入创造 “新越剧” 行列,音乐上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及其反调〔弦下腔〕,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流派唱腔。
四、繁荣发展时期(1949 年至今):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 17 年,是女子越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发展了男女合演的越剧。越剧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 “中国第二大剧种” 和 “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越剧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艺术流派纷呈,有公认的十三大流派之多。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广大地区,鼎盛时期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2006 年,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有哪些代表剧目
越剧的代表剧目有很多,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孟丽君》《李娃传》《盘妻索妻》《盘夫索夫》《柳毅传书》《陆游与唐琬》《孔雀东南飞》《追鱼》《情探》等。此外,还有上海越剧院的剧本集《越剧精华》中收录的富有代表性的剧目,包括《粱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金山战鼓》《打金枝》《拾玉锡》《阳告》《行路》(《情探》选折)《西厢记》《碧玉容》《追鱼》《断桥》《评雪辨踪》《做文章》《盘夫》等。
越剧有哪些流派和名家
越剧有众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代表名家。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工小生。流派传人有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茅威涛、赵志刚、萧雅、王君安、陈丽宇、王一敏、王清、齐春雷、张琳等。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工小生。流派传人有金美芳、刘觉、汪秀月、钱惠丽、邵雁、陈娜君、郑国凤、张小君、周伟君、刘志霞、杨婷娜。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流派传人有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陈雪萍、江瑶、章瑞虹、韩婷婷、孟科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筱明珠。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主工小生。流派传人有夏雯君、竺小招、孙婷涯、孙静、殷瑞芬。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擅长扮演儒生、穷生、巾生。流派传人有曹银娣、许杰、黄慧、廖琪瑛、夏赛丽、张宇峰、徐标新、裘巧芳等。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擅长演喜剧。流派传人有杨文蔚、丁小蛙、丁莲芳、孙建红、毕继芳、徐宁生、阮建绒、李晓旭、杨童华、徐文芳、戚小红等。
张派:由张桂凤创立。工老生。流派传人有王金萍、张国华、董柯娣、张承好、郑曼莉、章海灵、王晓玲、乐彩珍、吴群、蔡燕等。
徐派:由徐天红创立。工老生。流派传人有金烨等。
吴派:由吴小楼创立。工老生。流派传人众多。
越剧花旦流派也十分丰富:
袁派:袁派是越剧大师袁雪芬创立的花旦角色。袁派在实际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改进和创新。越剧的戚派和吕派、花旦都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金派:金派是金采风创立的越剧花旦流派。金派唱腔婉转秀丽,刚柔并济,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
戚派:戚派是戚雅仙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戚雅仙的唱腔一方面擅长表达悲剧情绪,同时另一方面也能创造出欢快、明朗活波的曲调。
张派:张派是张云霞创立的旦角流派。张云霞的唱腔除了在受袁派的影响外,还融入了傅派多彩华丽的特色,且还吸收京剧、昆曲的影响,在声乐方面,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
王派:王派是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王派优秀传人有孟莉英、钱爱玉、周云娟、舒锦霞、单仰萍、洪瑛、俞建华、何炯华、王志萍、李敏、陈晓红、王桂萍、陈萍、宓永仙、忻雅琴、李旭丹、夏艺奕等。
越剧的表演风格是怎样的
越剧的表演风格优美婉约,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越剧中的演员,特别是女性角色,往往以柔弱胜刚强,通过细腻的手势和眼神,传递出角色的内心世界。越剧表演的身段动作也十分讲究,演员通过细腻的手势、身姿和步伐,展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越剧的身段动作往往与唱腔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
越剧表演还注重情感的真实与细腻。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还要通过细腻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情感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这种情感的真实与细腻,使得越剧表演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价值。
在舞台表现方面,越剧强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布景设计虽简约,却能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无限的想象。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起源、丰富的发展历程、众多的代表剧目、多样的流派和名家以及优美的表演风格,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