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 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字东
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代行医。30
岁左右被推荐到京城的太医院任职。
他研究药学,重视临床实践。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
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间单方,同时参考历代
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系统
地整理了我国16世纪以前丰富的医药学遗产,经二十
七年(1578年)著成《本草纲目》。该著作五十二
卷,分十六部、六十类。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
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其
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
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
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成了我国药物
学的空前巨著。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
书”,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
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
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
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
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
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
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
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
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
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
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
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
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
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
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
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
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
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
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
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
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
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
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
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流传于全世界。《本草纲
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
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
究,著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二书,也受到
后世医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