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存在时间为 581 年至 618 年,享国 37 年。
隋朝由杨坚建立,他出身贵族,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开国功臣。杨坚承袭父爵,后在周武帝时期,其女儿杨丽华被立为太子妃。568 年至 575 年间,杨坚屡建战功,被封为柱国。578 年,太子宇文赟即位,杨丽华为皇后,杨坚成为国丈,地位更加显赫。580 年,周宣帝宇文赟病危,刘昉和郑译伪造诏书,让杨坚辅政。杨坚开始谋划篡位,通过以宽政拉拢民心、铲除政敌、消灭宗室势力等步骤,于 581 年,北周静帝被迫禅位给杨坚,杨坚定国号为隋,立杨勇为皇太子。
隋朝建立后,杨坚的对手转变为陈朝和西梁。587 年,杨坚废西凉后主萧琮,西梁灭亡。588 年,杨坚命杨广、杨俊、杨素率三路大军(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伐陈。589 年,陈后主陈叔宝被俘,陈朝灭亡。590 年,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岭南圣母” 冼夫人审时度势,率众人迎接隋史,至此天下一统。
统一全国后,杨坚励精图治,实行宽政爱民。在政治上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部制(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在经济方面,多次减轻赋税,促进经济发展,在全国推行均田制,藏富于民,稳定民生,普查户籍,改善经济状况,增加国家税收。在文化方面,加强对鲜卑等民族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朝国运较短,但十分重视教育,在文学方面虽建树不多,但诗歌方面比较发达。由北周入隋的三位诗人杨素、卢思道、薛道衡都有特色诗作。杨素是隋朝重臣,文武兼备,位高权重,他的诗今存多为五言,风格雄健苍凉。卢思道的《采莲曲》宫体气息甚浓,《从军行》以七言歌行体写边塞风光,堪称初唐七言歌行的先河。薛道衡的诗多以富丽精巧见长,名篇《昔昔盐》写传统闺怨题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二句为人称道。
隋朝的文化发展也有诸多方面。隋炀帝执政期间,藏书事业十分发达,令秘书省官员抄写秘阁藏书副本,皇室藏书楼为 “修文殿”,藏书丰富。隋朝还开创科举,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强调 “教学为先”,恢复了被杨坚废除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并派人视察各州发现人才送往京师。此外,隋朝的绘画艺术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被称为 “画圣”。书法方面,欧阳询的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最为有名。隋朝的莫高窟壁画也盛极一时。
隋朝的建立者杨坚生平
杨坚,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开国皇帝。他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 541 年),据传出生时周围紫气弥漫。杨坚之父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凭借父亲的军功和自身能力,杨坚在北周仕途通达。
十四岁时,杨坚被京兆尹薛善任用为功曹。随后因其父功劳,他先后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十六岁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周文帝称赞杨坚风骨不同于常人。北周武成元年,周明帝即位,杨坚被任命为右小宫伯,晋封为大兴郡公。当时有善于看相之人称杨坚必经过一番杀戮后成为天下之主。周武帝即位后,杨坚晋升为左小宫伯,出任随州刺史,后被召回京。在母亲生病时,杨坚侍疾三年,获纯孝之名。但他也遭到宇文护忌惮,多次险些被害,幸得大将军侯伏、侯寿救护。
北周宣政元年,周宣帝即皇帝位,杨坚长女杨丽华为宣帝皇后,杨坚开始辅政北周。然而,周宣帝对杨坚产生忌惮,甚至曾想加害于他。大象二年,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因足疾暂缓行程时,恰逢周宣帝病危。在郑译、刘窻假传诏书下,杨坚进宫侍奉宣帝,接受遗命辅佐朝政、都督军事。周宣帝病逝后,周静帝即位,杨坚任假黄钺、左大丞相,总领百官。他更改周宣帝时严酷的刑罚政令,赢得天下人归心。
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隋朝统一全国主要通过一系列军事征服和政治手段。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期就着手准备统一。他先稳定北方局势,通过婚姻和政治联姻等方式加强权力,控制北周朝政。
开皇七年,隋文帝着手统一西域和岭南地区。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先后征服西域的突厥、吐谷浑等部落,并派遣杨素等人率军平定岭南地区叛乱。公元 589 年,隋文帝派遣杨素和韩擒虎等人率领大军南下攻陈。经过艰苦战斗,隋军攻占陈朝首都建康,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
隋朝政治制度改革
隋朝政治制度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央制度上,恢复三省六部制。杨坚称帝后,废除西魏 — 北周的 “六官制”,设置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执行三大职责。尚书之下的 “六曹” 改设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六部。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中央官制走向成熟,摆脱了秦汉三公九卿制家国事务部分的局面,官职分工更加明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权力。
在地方区划方面,隋文帝为节省开支、裁减冗员,调整区划。583 年,取消郡一级,直接以州辖县,形成州县制。到隋朝统一全国时,全国共分为三百州。607 年,隋炀帝 “改州为郡”,恢复郡县制,并仿照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 9 个监察区,称为 “道” 或 “州”,每个道设置行台,由尚书省直辖。这一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恢复察举制。隋文帝上台后,废除被世家大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恢复汉代的察举制。整个隋朝分科选举一共三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上升通道。
隋朝经济发展举措
隋朝初期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经济发展。继续推行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确保百姓有地可耕,减少土地争端,保障基本生存权。改革户籍制度,施行 “输籍法” 和 “大索貌阅”,防止官吏徇私舞弊,统一赋役定额、免役标准、户等高低等指标,制定 “输籍定样” 颁行各地。推行 “租调制”,租调一般以一夫一妻为单位。
统一货币与度量衡,有助于全国在经济上的统一与刺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人民在缴纳田租户调及出卖剩余生产品时少受盘剥。在官府手工业方面,太府寺下设有左尚方署、右尚方署、司染署、掌冶署、甄官署等,大业三年从太府寺分出少府监,进一步调整官府手工业管理机构。私营手工业中,家庭纺织业自十六国以来不断发展。
隋朝诗歌发展
隋朝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南北融合的特点。隋和初唐前期,南朝浮艳诗风影响仍大,隋文帝倡导北朝质朴刚健之气,隋炀帝推崇南方文化,初步实现南北文风融合。如薛道衡《人日思归》文字朴实但构思精巧,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纪辽东》刚健与清丽并重。
唐太宗时期,诗歌创作在继承陈隋宫廷诗风基础上,表现出适度收敛的气势。出现了 “好以琦错婉媚为本” 的上官体,提出 “诗有六对”“诗有八对” 之说。在宫廷之外,王绩诗以表现山水田园生活及其感受为主,展现不同面貌。高宗、武后时期,初唐四杰登上历史舞台,代表下层文士创作群体,不满宫廷应制诗的空虚内容和呆板形式,大力提倡诗文创作的刚健和骨气,推动诗歌题材 “由宫廷走向市井”。
隋代诗歌的发展可分为文帝、炀帝前后两个时期。隋文帝时期是隋代社会上升时期,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这个时期,南北作家汇集,文学队伍壮大。诗人们的创作大都有感而发,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常见的题材有从军出塞和其他主题。
隋朝文化发展方面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提倡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儒学一时兴盛。但由于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隋朝时没有统一经典,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有困难。隋文帝晚年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反儒,下令废除所有学校,只保存京师国子学,同时营造寺塔五千余所。
隋炀帝时虽恢复各地学校,但儒生地位仍未改善。此时著名儒生有刘焯、刘炫,受当时儒生景仰,但二人也因一些不当行为声名不佳。王通是隋末大儒与著名思想家,主张执政者先德后刑,提倡儒道佛三教共同相处,其学说对后来宋代理学影响深远。
隋朝佛学思想兴盛,其中天台宗主张止观说,禅宗主张顿悟说。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影响不大,虽提出改革浮靡文风要求,但后继中断。隋朝音韵学与目录学成就卓越,南朝文学征服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杜正藏所著《文章体式》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学,影响甚大。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杨坚作为隋朝的建立者,其生平经历充满曲折。在他的领导下,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举措,推动了文化的发展。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政治制度改革如三省六部制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上的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诗歌方面呈现南北融合的特点,为唐朝诗歌的繁荣做了铺垫。文化发展方面,虽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张和变化,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