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官职,在唐朝时期尤为突出。以下将对节度使进行详细介绍。
一、节度使的起源与发展
节度使最早在唐朝初期出现,其设立初衷是为了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唐朝初期,边疆地区面临着来自北方突厥、吐蕃等外族的威胁。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威胁,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军事重镇,并委派将领统兵镇守。这些将领被赋予了较大的军事权力,逐渐演变成了节度使。
唐朝中期,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随着唐朝国力的衰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减弱,节度使开始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他们不仅拥有军队的指挥权,还掌握了地方的财政、民政等权力。一些强大的节度使甚至可以自行任免官员、征收赋税,成为了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者。
二、节度使的职责与权力
1. 军事职责:节度使的主要职责是保卫边疆地区的安全。他们负责统领当地的军队,进行军事训练、防御外敌入侵等。在战争时期,节度使有权调动军队进行作战。例如,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成功击败吐蕃,改变了唐朝在西南地区的被动局面。
2. 行政职责:除了军事职责外,节度使还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责。他们负责管理当地的民政事务,如征收赋税、维护治安、审理案件等。一些节度使还可以自行任免地方官员,使得地方政权逐渐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控制。
3. 财政职责:节度使掌握着地方的财政大权。他们可以征收赋税、管理地方财政收支,并有权自行支配一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军队建设和地方发展。例如,定难军节度使的核心区域在其五州之地,土地贫瘠,加上军费开支庞大,故定难军政权的经济对中央政府和中原地区有很大的仰赖性。
三、不同地区的节度使举例
1.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韦皋是唐朝著名的节度使之一,他在剑南西川地区(位于今天的四川南部)成功击败吐蕃,为唐朝在西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改变了唐朝在西南地区的被动局面,重新开通了南方丝绸之路。
2. 河西节度使阎朝:阎朝出身于沙州的世家大族,于 777 年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河西节度使之位。他在沙州城坚守十余年,牢牢掌握了大唐在河西的最后一个阵地。但由于大唐此时已经日暮西山,最终在抵抗了十余年后向吐蕃投降。虽保全了敦煌城中百姓的安全,但自己却遭吐蕃人的猜忌而命丧西域。
3.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反映了唐朝时期河西节度使的重要地位。运用深描理论可以促进对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的历史解释,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节度使的职责。
4. 定难军节度使:定难军节度使是唐末五代的西北藩镇,西夏史研究学者多把定难军政权看作是西夏王朝的前身。定难军的发展壮大始终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区域在五州之地,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5. 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唐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应为奚族后裔,以往学界关于他出于粟特民族的说法难以成立。中古时期营州地区异种之间通婚频繁,东北亚游牧诸族中生活着大量的 “类胡” 成员,李怀仙即为其中之一。
四、节度使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在唐朝初期,节度使制度有效地加强了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2. 节度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他们负责管理当地的民政事务,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消极影响:
1. 唐朝中期以后,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他们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政府的调遣,甚至发动叛乱,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例如,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半年间连下潼关、洛阳,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
2. 节度使制度的弊端也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国家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中。
综上所述,节度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官职,在唐朝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节度使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唐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节度使制度在不同朝代有哪些演变?
一、唐朝
• 形成阶段:
• 从武德元年到开元十八年,并州以北地区防御体系不断变化、完善、加强,河东节度使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河东节度使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武德初并州以北地区总管府的废置阶段;武德七年至景云以前并州以北地区的都督府体制阶段;景云至开元年间并州以北地区节度使的逐步设立阶段。
• 唐代的节度使起初是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而设立的。节度使权力意在维护唐王朝在边地统治的稳定,在历史发展中却蜕变为在内地的扩权,节度使在与地方利益结合之后演变为肢解皇权的力量23。
• 发展阶段:
• 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任期间,成功击败吐蕃,改变了唐朝在西南地区的被动局面,并恢复了云南与西川乃至中原的联系,重新打通了一度封闭的南方丝绸之路。韦皋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积极推动与南诏的联盟,在唐朝西南地区的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联系人教版必修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中的插图《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可以看出唐中后期节度使制度在地方上具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第三届敦煌国际文博会 “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复制展” 上展出的《节度使供养图》也与唐张议潮节度使密切相关,从敦煌壁画人物可以看出唐中后期节度使制度的变迁。
二、宋朝
• 宋太祖一朝:
• 节度使作为以往的旧制得以延续,不过在厉行中央集权方针政策的不断推动下,节度使群体逐渐分化为多种类别,与中央的关系亲疏不同,彼此的利益也存在差异。其中开国功臣背景者受到礼遇,积极效忠的宿将一度得到笼络,新兴战功出身与潜邸、外戚出身者得到重用,其余的老藩镇则被视为异己力量而受到打压、撤销,此外的降臣等类别者仅属于形式上的点缀。
• 随着各种削藩制度的推行,当时的节度使在分化中进而由实职向虚职过渡、转型,逐渐脱离了与地方的关系,“藩镇割据” 的现象遂开始淡出历史的舞台。
• 宋朝禁军将领与节度使制度:
• 宋朝建立后,在禁军将领的人事调动上仍沿袭五代的惯例。在制度上,废除最高层级的军职,将统军者级别降低;设置马、步军都虞候等新职位,并将其纳入到禁军将领的升迁渠道中,不断增多迁转层级。这一进程由于战争等的影响,进展较为缓慢,在真宗至仁宗前期方形成 “管军八位” 的升迁次序。
• 与此同时,在禁军将领上层,五代时军职与所领节防团刺衔的严格对应关系也被打破,某一军职可带职衔的选项增多,提供给任命者更多的选择。节度使在缓慢退出地方统治舞台的同时逐渐虚衔化,成为了边防统帅都部署的任职资格。
三、五代时期
• 权力结构变化:
• 王赓武《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一书,考察晚唐五代中枢权力变迁。五代政权的建构不仅改变了唐朝既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也昭示中古时代国家地域重心从西部向东部的转变,进而形塑了后世王朝的新型地域布局。
• 军政职官制度与人事变迁:
• 唐末战乱频仍,“赏郡” 观念流行,州级长官需按刺、团、防、节次序升迁。建梁前后朱温所任命的藩镇节度使中,武将出身者占绝对优势。末帝即位后试图对该结构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朱氏政权灭亡后,后梁节度使群体被李存勖全盘接收。他采取以子弟亲信为节度使、由宦官出任监军架空藩帅等激进措施加强集权,却因侵犯代北集团等的利益而失败。明宗上台后废除上述政策,全面起用各集团人员,并通过整编禁军加强对地方与外敌的威慑以巩固统治。
由于 “赏郡” 观念及等级秩序等因素,禁军将领开始大量领有节防团刺衔,就节度使而言,其带职方式则分为遥领与兼领。此制一方面给予任职者以额外利益与荣誉,另一方面也可将其罢军职外放为实任节度
节度使的权力扩张对唐朝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一、地方权力坐大,中央权威削弱
节度使最初是为了防御边疆而设立的,其权力意在维护唐王朝在边地统治的稳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在与地方利益结合之后,权力不断扩张,演变为肢解皇权的力量。他们掌握了地方的军事、财政和人事大权,成为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者。这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中央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地方节度使不再听从中央的调遣,甚至出现了与中央对抗的情况。例如,在 “安史之乱” 中,安禄山等节度使拥兵自重,发动叛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二、政权更替频繁,政治动荡不安
节度使的权力扩张导致唐朝政权更替频繁,政治动荡不安。由于节度使掌握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往往能够左右政局,参与甚至主导政权的更替。在晚唐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新的政权不断建立,又不断被推翻。这种政治动荡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王赓武在《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一书中指出,晚唐五代政权更替中的旧有因素如何影响新政权这一问题,置于权力结构转换的框架下进行分析,突破了断代史研究的窠臼。
三、地缘政治格局改变,国家地域重心转移
节度使的权力扩张还改变了唐朝的地缘政治格局,促使国家地域重心从西部向东部转移。在唐朝前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主要在西部的长安等地。然而,随着节度使在地方上的权力不断扩大,东部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地位逐渐上升。五代政权的建构不仅改变了唐朝既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也昭示中古时代国家地域重心从西部向东部的转变,进而形塑了后世王朝的新型地域布局。
四、社会经济发展受阻,民生凋敝
节度使的权力扩张使得地方上的军事冲突不断,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和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节度使往往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导致民生凋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商业活动受到极大影响,贸易中断,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综上所述,节度使的权力扩张对唐朝政治格局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包括中央权威削弱、政权更替频繁、地缘政治格局改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受阻等。这些影响不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定难军节度使在西夏王朝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一、政治方面
• 政权起源的标志:定难军的建立是党项族拓跋部在军事上正式受唐王朝节制的标志。自唐僖宗年间拓跋部协助唐王朝平定朱温叛乱建立定难军开始,至北宋仁宗年间元昊上表称帝,正式建立西夏国,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定难军在党项族的政治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 世袭官职与政权稳定:定难军在此过程中逐步成为了拓跋部世袭的官职,定难军节度使逐渐成为只有拓跋部首领才可担任的重要官职。这种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党项族在西北地区能够逐步崛起。
二、经济方面
• 经济依赖与中央政权:定难军节度使的核心区域在其五州之地,五州之地处于农牧交接地带,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加上军费开支庞大,故定难军政权的经济对中央政府和中原地区有很大的仰赖性。这种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使得定难军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中央政权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也影响了西夏王朝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军事方面
• 军事价值与立足西北:定难军五州之地具有很高军事价值,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也是党项能够立足西北的重要原因。定难军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为西夏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李继迁的崛起与定难军:李继迁从太平兴国七年出奔地斤泽,迄至道三年宋朝重新封授其定难军节度使,淳化年间是一个关键。这段时间党项人的实力有了显著增长,李继迁将基地由地斤泽一带转移到盐州乌、白池,一方面是为控制青白盐的产地,充实力量,拉拢其他蕃部,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乌、白池的地理位置对新战略目标灵州的重要意义。
四、内部官制方面
• 沿袭藩镇官制:定难军节度使内部官制基本沿袭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官制,分为文职僚佐和武职僚佐。通过对定难军内部官制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分析定难军政权的运行机制和人员构成,从而探讨定难军内部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综上所述,定难军节度使在西夏王朝的发展中,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内部官制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定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西夏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