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九州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历史演变的重要概念。九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九州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阿房宫赋》中的 “九土”: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的《阿房宫赋》中有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的说法。其中的 “九土”,指的就是 “九州”。这表明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九州常被用作中国的代称。
《禹贡》中的九州划分:《尚书・禹贡》为中国传统地理观念的奠基之作,代表了古人结合观念与实际层面进行的整体性地理规划。其中将华夏之地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
《论语集解》中的九州与四海之内:《论语集解》引包氏曰:“君子疏恶而友贤,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 包氏以九州解释四海之内。《尚书・禹贡》中总结治理九州山川的成果说:“九州攸同,四陕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这里的 “四海” 指的应该就是九州的边界之处。
九州的历史演变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九州” 仅仅是人们对大禹划分夏朝统治领土的想象。
战国年代:到战国年代,“九州” 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尽管随着历史演进而散佚。“九州” 之说也偶尔被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魏晋后:在魏晋后,大一统政权的行政区划就不再考虑分全国为九州,从而这一词汇从行政建制变成了 “中国” 的代名词。
九州的具体方位
《周礼》派九州说与《河图》派九州说:关于九州的资料仅见于战国时期,文献诸说很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周礼》派九州说与《河图》派九州说。为辨异解疑,有学者列举了大量古籍文献资料进行辨析、考证,认为《河图》派九州说之九州多能在山东境内泰沂山系一带找到地名来源;而《周礼》派九州说,则是战国时期由于疆土扩大和对历史的遗忘而误读《河图》派九州说之产物。
古诗文中的九州代指:古诗文中常以 “九州” 代指中国,分别为:豫州(今河南)、冀州(今河北大部)、荆州(今湖北、湖南大部)、雍州(今陕西、山西大部)、兖州、青州(今河北、山东局部)、徐州(今江苏、安徽北部)、扬州(今江苏、江西、安徽局部)。
九州的文化意义
政治地理内涵:“九州”“五岳”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政治和文化概念。九州、五岳观念所代表的空间意识和政治地理内涵,经过《尚书》《周礼》《礼记》等儒家典籍的具体化、体系化,再经秦汉皇朝统治者的激活和实施,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为州制和五岳制,为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制度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文化资源和意识形态支撑。
对汉代州制变革的影响:西汉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郡级政区之上创设州级政区和部刺史官职,履行巡视、监察诸郡的专项职能。两汉州制在文帝、武帝、王莽、光武帝和曹操主持下发生的多次变革,无不受到儒家经典(《禹贡》《职方》《王制》)“九州体系” 的规范和制约,体现了作为秦汉帝制时代政治区划设计祖型的 “九州体系”,对于维系广土众民的帝国疆域和巩固大一统集权国家发挥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
• 与五岳说的关系:与九州说同时登场的五岳说,“五岳” 位于 “天下” 东、西、南、北、中五方的分布、地望,以及各岳所对应的山体名称,经战国至秦汉最终得以正式确立。秦汉历朝皇帝对天下名山的制度化巡狩、祭祀,逐步形成了 “五岳皆在天子之郡”“五岳皆有常礼” 的山岳祭祀系统,从而使帝国不同区域的宗教资源得到有机整合,一个兼容并包、推陈出新的神圣空间系统得以形成。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概念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地理、政治和文化意义。
《周礼》派九州说与《河图》派九州说的具体差异有哪些?
1.起源方面
《河图》派九州说:“九州” 原为虚指,后来逐渐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河图》派九州说之九州多能在山东境内泰沂山系一带找到地名来源。
《周礼》派九州说:战国时期由于疆土扩大和对历史的遗忘,误读了《河图》派九州说而产生。
2.内容方面
《河图》派九州说:其具体的九州在山东境内泰沂山系一带可以找到地名来源。这意味着《河图》派九州在地理位置上与泰沂山系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可能在这一区域内的一些地名与《河图》派九州的名称相对应,或者在地形地貌等方面与九州的描述相契合。
《周礼》派九州说:文献诸说很不相同,但总体上是在战国时期疆土扩大和对历史遗忘的背景下产生的。与《河图》派九州说相比,其九州的具体范围和特征可能因误读而有所不同,可能在地域范围、名称等方面与《河图》派九州存在差异。
3.发展演变方面
《河图》派九州说:代表着一种较为古老的九州观念,其发展可能与特定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可能更多地保留了早期对九州的认知和理解,并且其地名来源在山东境内泰沂山系一带,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稳定性。
《周礼》派九州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于疆土扩大和对历史的遗忘而产生的误读产物。这表明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而发展。其发展演变可能更多地受到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与《河图》派九州说的发展路径不同。
综上所述,《周礼》派九州说与《河图》派九州说在起源、内容和发展演变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九州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认知,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九州说与五岳说在文化意义上有哪些深层次的关联?
九州说与五岳说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有着深刻且复杂的关联,二者共同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和文化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以下将详细阐述九州说与五岳说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次关联。
1.共同的政治文化资源
九州说与五岳说都为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制度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文化资源和意识形态支撑。九州观念所代表的空间意识和政治地理内涵,经过儒家典籍的具体化、体系化,以及秦汉皇朝统治者的激活和实施,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为州制。而五岳说同样在秦汉时期得以确立,秦汉历朝皇帝对天下名山的制度化巡狩、祭祀,逐步形成了山岳祭祀系统,使帝国不同区域的宗教资源得到有机整合。
例如,《九州与五岳》一文中提到,九州、五岳观念经过《尚书》《周礼》《礼记》等儒家典籍的体系化,再经秦汉皇朝统治者的实施,为秦汉大一统国家提供了政治文化资源9。这表明九州说和五岳说在秦汉时期共同成为国家制度建构的重要依据,为巩固大一统集权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2.空间意识的相互呼应
九州的空间划分与五岳的方位分布
九州说对国家疆域进行了划分,体现了一种宏观的空间意识。而五岳位于 “天下” 东、西、南、北、中五方的分布、地望,与九州的空间划分相互呼应。五岳在不同的方位代表着不同的自然力量和文化象征,与九州的各个区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
如《中国早期四岳、五岳地理观念析疑》中指出,秦汉以后,受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五岳渐趋明确固定25。这说明五岳的确定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与九州的空间划分共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
空间象征与政治统治
九州作为国家的行政区划,代表着政治权力的实施范围。五岳则作为神圣的自然象征,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皇帝对五岳的巡狩和祭祀,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国家统治的强化。通过将政治权力与自然象征相结合,九州说与五岳说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具有现实政治意义又充满神圣色彩的空间体系。
《九州与五岳》中提到,秦汉王朝以郡县制为基础不断开疆拓土,扩大国家的疆域空间;以皇帝制为基础巡狩国土、祭祀五岳特别是封禅泰山,整合国家的神圣空间9。这充分体现了九州与五岳在空间意识上的相互呼应,以及它们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
3.意识形态功能的互补
九州说的意识形态功能
先秦至秦汉时期多种版本的九州说,体现了学者对大一统国家政治区划的不同设计。九州体系作为秦汉帝制时代政治区划设计的祖型,对于维系广土众民的帝国疆域和巩固大一统集权国家发挥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
《九州与五岳》指出,西汉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郡级政区之上创设州级政区和部刺史官职,履行巡视、监察诸郡的专项职能。两汉州制的多次变革,无不受到儒家经典 “九州体系” 的规范和制约9。这表明九州说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具有重要地位。
五岳说的意识形态功能
五岳观念从传统的与帝王巡狩相联系的宗教观念,转变为现实的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礼仪实践。秦汉历朝皇帝对五岳的巡狩、祭祀,使五岳成为神化皇权独尊、展示大一统国家文治武功的重要舞台。
《九州与五岳》中提到,正是通过秦汉皇帝特别是汉武帝实施的泰山封禅,最终将泰山塑造成 “五岳之长”,成为五岳祭祀的中心,东方地区的祭祀中心9。这说明五岳说在强化皇权、展示国家实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
综上所述,九州说与五岳说在文化意义上有着深层次的关联。它们共同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和文化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成为古代中国独特而重要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