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中的旋律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在古代音乐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音乐从复杂的 “乱” 中走上了单声音乐的道路,逐渐发展出平和、中庸的旋律特征。但这种音乐线条不免缺乏生动和生机,直到禅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禅宗用 “简约” 的精神解放了儒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束缚。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禅宗,主张 “顿悟”,抛弃一切繁文缛节,从离却形式的 “简单” 里寻找蕴含生机的内容。中国传统音乐在禅宗的影响下,兴起了 “简约” 之风。
中国音乐在结构上与西方音乐有很大区别。中国音乐由无数简练的短句组合构成,即使是如戏剧、蒙古长调一般的长句也都是建立在若干短句上的。大部分流传较广的民歌都遵循 “上下乐句” 的结构模式,一问一答,体现了 “简约” 的形式,去掉繁杂的曲式体系,展现出内涵的丰富多彩,与禅宗的 “明心见性” 的审美追求相一致。
此外,古代对乐器有 “八音” 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等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例如,古代乐器钟属八音之一金类,青铜制,悬挂在架上,用槌击而鸣;磬属八音之一石类,用美石或玉雕成,悬挂在架子上,以物击之而鸣。
古代音乐中还有很多著名的旋律作品。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古代音乐最著名旋律的具体列举,但从一些音乐作品中可以感受古代音乐旋律的魅力。比如波兰女作曲家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 - 巴拉诺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祷》,是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钢琴曲之一;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原来版本是写作给两人演奏的四手联弹,后被改编成管乐合奏、管弦乐合奏、钢琴独奏等多种版本;莫扎特的《小夜曲》,旋律轻快明亮,深受大众喜爱;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这些作品的旋律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古代音乐的魅力和特色。
古代音乐旋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特征
儒家思想对古代音乐旋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强调以 “礼” 来制约音乐,使得音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与社会政治、人伦纲常相符。例如,孔子提出 “思无邪” 的主张,认为音乐思想要合乎礼制,纯正无邪念。荀子进一步提出 “礼乐”,要求音乐思想和礼义统一,成为至高的 “礼乐”。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代音乐旋律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首先,音乐注重表达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美” 即音乐带来的感官上的快感,而 “善” 则是合乎儒家 “仁” 的政治思想。音乐通过旋律将两者融合,强调和谐统一。例如,在一些古代音乐作品中,旋律婉转优美,情绪极为丰富,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传达出道德教化的意义。
此外,儒家音乐思想主张 “礼”“乐” 并重。音乐被赋予了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与 “礼”“刑”“政” 共同发挥作用。旋律在表现上更加注重节制和规范,以达到和合人心的目的。例如,一些传统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处理十分自由,但又不失庄重,体现了儒家思想对音乐的影响。
总之,儒家思想使得古代音乐旋律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更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禅宗对古代音乐旋律的影响
禅宗对古代音乐旋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禅宗强调自悟性,即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这种感悟、直觉的方式与音乐艺术通过人的审美心理来感悟情感的方式高度契合。在禅宗的影响下,古代音乐旋律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和表达。
例如,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古琴的演奏将左手的实音与右手的变化音相结合,营造出若有若无的感觉。左手的滑音变化和古琴与生俱来的音色,让人感受到心沉气定的氛围。这种 “无声之乐” 形成了音乐进行中的空间感和空灵的禅境。
其次,禅宗的应运而生打破了平和音乐的牢笼。当时的人们认为禅是能够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与儒家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禅宗不追求形式的复杂多变,而是注重内心的感悟。这使得古代音乐旋律在冲破平和的束缚后,更加追求简约与单声旋律,体现出禅意。
此外,禅宗音乐将 “中正”“平和”“淡雅”“肃庄” 作为基本原则,与儒家、道家有密切关系。中国禅宗音乐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音乐内容上,忽略了音乐旋律和节奏,从而形成了 “和、静、清、远” 这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结构的区别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区别。西方音乐的结构具有逻辑性,建立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富有哲理。其曲式结构主要有一段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规范化的曲式结构,且在实际创作中还会出现多种变体形式。例如,曲式的组成部分在再现或反复中进行扩充或减缩,具有展开性的补充;曲式结构原有部分出现的次序加以变动等。
而中国音乐一般是散体性的结构,不追求内在的张力,更多考虑自然的融入。中国音乐展现的形式主要是多段连缀原则,一段一段地进行,不讲究材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很自然的流露。例如,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些作品,旋律在发展过程中较为自由,没有严格的曲式结构限制。
此外,从音乐的创作思维特点来看,西方音乐注重作品的整体布局与逻辑关系,通过复杂的调性和节奏变化来构建宏伟壮丽的音响效果。而中国音乐更注重实用性和表现性,常常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例如,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品种是雅、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的产物,其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体现了对生活的实际效能和功用的追求。
古代乐器八音分类
古代乐器八音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分为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八类。
“金” 类包括钟、镈、铙等。例如,编钟是把钟依大小,有次序地挂在木制钟架上。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战国时代,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更神奇的是,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石” 类包括磬等。如编磬用磬石制成,声音清远而剔透,被寓意为凤凰的叫声,传说聆听磬声者会吉祥如意。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与同时出土的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
“土” 类包括埙等。埙是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
“革” 类包括鼓等。
“丝” 类包括琴、瑟、筝等。瑟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有五十弦;琴有七根琴弦,琴面上有十三个 “琴徽” 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筝又称古筝、秦筝,是古老的汉族弹拨乐器。
“木” 类包括柷等。柷形状类似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橘击打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开始。
“匏” 类包括笙、竽等。古代称各类葫芦为瓜,瓜老熟后剖开,由饱瓜壳和竹管、簧片一起制成乐器。
“竹” 类包括排萧、篪等。排萧在我国春秋时代就已有制作精美、发音灵敏的排萧,当时称做 “籁” 或 “篙”。
古代著名旋律作品魅力
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旋律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例如,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最早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此曲旋律悠扬流畅,风格淡雅清新,音韵古朴典雅,意境深远绵长,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来源于 “伯牙摔琴谢知音” 的典故。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作品。丝丝入扣的古筝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仿佛在眼前展开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
肖邦的《降 b 小调夜曲》为三段形式,第一段充满柔和而朦胧的魅力,节奏处理十分自由;中段由八度音奏出降 d 大调的旋律,异常甜蜜。整首曲子旋律婉转优美,情绪极为丰富,夜曲形式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内心情感的波动。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经典之作。首乐章运用慢板,情感表现极其丰富,有沉思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
古代音乐中的旋律丰富多彩,受到儒家思想、禅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乐器的丰富多样,而古代著名旋律作品则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这些古代音乐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