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籍的版式和结构包含了许多专业术语,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部分及其解释:
- 版框(边栏):版面四周的粗线,上方称为“上栏”,下方称为“下栏”,两旁称为“左右栏”。
- 界行(行格、行款):版面内分割文字的直线,用来规范文字的排列。
- 版心(书口、中缝):位于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通常包含书名、卷数、页码等信息。
- 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用作折页的基准。
- 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的线,有时作为标线。
- 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内刻有篇名。
- 墨钉:版面上的黑墨块,通常表示待补充的文字。
- 书牌:类似现代版权页,包含书名、作者、刊刻时间等信息。
- 行款:指正文的行数与字数。
- 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或黑色印制。
- 书签: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通常贴在封皮左上角。
- 书衣:保护书的前后封皮。
- 书名叶:封皮后题有书名的一叶。
- 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 书脊:书籍装订处的侧面。
- 书首:书脊的最上端。
- 书脚:书的底部,有时写有书名。
- 书根:书脚中记载卷册的部分。
古代书籍一般由封皮、首页、目录、主体文本、章节标题、页码、附件(前言、后记、引言、注释、附录、索引、参考文献)等7部分组成。 书籍的封面包括5部分:封皮(封面)、内页(内封)、底面内页(内底)、底面(封底)和书背。 封皮,亦称书籍外壳或封面,是一本书的外表面,起着保护和美化书籍的作用,展示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封皮能增强图书内容的内涵和艺术性,有助于图书的推广,设计上不同于一般绘画。图书的封面与图书内容具有相关性,同时需考虑目标读者,要易于读者理解; 内页,亦称内封,指封皮的内侧; 底面内页,亦称内底,通常是空白页,但也可能印有图文或目录、正文等内容。 底面,亦称封底或底封,是书的最后一页,与封皮相连,除了印有相同的书号和定价、条形码外,一般为空白,有的也会包含内容概要、简介和作者信息等内容,甚至还会有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的广告,其宣传效果比内页、底面内页更佳,也有的会印有与封面相连的图案。 书背,书的背部,封皮和底面的连接处。相当于书芯的厚度,除了较薄的钉装书刊外,一般都会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名称等。一般会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也称为书脊。 隔页—隔页位于内封与首页之间,通常有两页空白页,起装饰作用,一般只有精装书才有隔页。 首页,也称内部封面。在内封或隔页之后,印有的文字与封皮相似,但内容更具体。首页的作用首先是补充书名、作者、出版者等信息,其次是美化图书,增加美感。 附件是相对于主体文本而言的,在图书内容中起辅助解释作用或辅助参考作用的内容,如内容概要、图表、前言、后记、引言、目录、补遗、附录、注释、参考文献、索引、跋文(跋语)等。 勒口—精装书的书套折向书皮的部分称勒口。 装订边—装订边又称装订位置,是指书页的装订部分,从边缘到书背的空白边。 边缘—边缘又称书口,是指书页(线装书除外)除了装订边以外的其他三边(对精装书是指书芯的三个边)。 上边—上边是指正文区域上边缘至成品边缘的空白区域,也即书刊每页正文上方的空白部分。 下边—下边是指正文区域下边缘至成品边缘的空白区域,也即书刊每页正文最下方一行字的字脚到书页边的距离。
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经历了从简策、卷轴、折叠到册页的演变,每种形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