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是由柏拉图所著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记述了苏格拉底在公元前 399 年被指控不信国神、败坏青年等罪名,并在法庭上为自己所作的辩护. 以下是具体介绍:
背景
• 当时的雅典正处于民主制的衰落期,社会风气浮躁,人们追求功利和享乐,而忽视了道德和精神的修养。苏格拉底作为一位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批判精神,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质疑,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反感.
• 具体而言,他被政治家安匿托士、诗人迈雷托士、修辞家吕康三人指控,其中安匿托士起诉他是 “为艺人和政客们报仇”,迈雷托士起诉他是 “为诗人们出气”,吕康起诉他是 “为说客们抱不平”.
主要内容
• 自我辩护:苏格拉底开篇指出陪审团的心灵自幼被敌人散布的谣言影响,相信对他毫无事实根据的诬告,比如污蔑他是诡辩哲学家 。对于 “败坏青年” 的指控,他表示有意为之不合逻辑,因为这对他自己无利。而这一指控源于他遵循德尔斐神谕,神谕称他是最智慧的人,但他深知自己无知,于是四处寻访智者,发现所谓的智者们并非真正有智慧,从而结下仇怨。在与迈雷托士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引导其观点走向自相矛盾,反驳了不信神及败坏青年的指控。他还强调公民应服从法律权威,但当人法与神法冲突时,应服从神法,他作为德尔菲神谕的代言者,肩负着鞭策雅典人走向更高道德认识的使命.
• 定罪后的态度:陪审团最终以微弱差距判处苏格拉底有罪。苏格拉底以黑色幽默态度表示迈雷托士也应被罚款,因为其未取得五分之一的票数优势。他还称自己应受奖赏而非惩罚,应被邀请至普吕坦内安就餐。之后在考察可能的惩罚时,他表示即便被放逐也不会停止与人谈话,因为缄默有违神的意志,“未经审查的人生没有价值”.
• 定罪后的遗言: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后,依然镇定自若,他向朋友们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认为死亡并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也许是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境界。他还嘱咐朋友们要继续追求真理和智慧,不要因为他的离去而放弃对哲学的探索.
体现的思想
• 对智慧的追求:苏格拉底强调自己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体现了他对智慧的谦逊态度和不懈追求。他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辩论,不断地揭示人们认知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真正的智慧和真理.
• 对真理的执着:在申辩过程中,苏格拉底始终坚持以真理为依据,不为了迎合陪审团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勇敢地面对指控和审判,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为自己辩护,展现了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
• 道德使命感:苏格拉底将自己比作雅典的 “牛虻”,认为自己的使命是唤醒、劝告和责备雅典人,使他们关注自己的灵魂和道德修养,追求美好的生活。这种强烈的道德使命感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在他的申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历史意义
• 在哲学上:它是研究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资料,为后世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揭示真理,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方哲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之一.
• 在思想文化上:苏格拉底之死以及他在申辩中所表现出的对真理、正义和道德的坚守,成为了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和精神象征,激励着后世无数的思想家、学者和艺术家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而不懈奋斗。它引发了人们对民主、自由、正义、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即通过对话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对后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