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 年 2 月 26 日 - 1885 年 5 月 22 日)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人道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生平经历
• 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母亲是天主教保皇主义者.
• 他天生颖慧,9 岁时开始写作,15 岁时写的《读书乐》在法兰西学士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 岁时在 “百花诗赛” 得第一名,20 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
• 1845 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1848 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雨果四处奔走宣传革命,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
• 1851 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后流亡国外,直到 1870 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才返回巴黎.
• 1885 年,雨果于法国巴黎逝世,享年 83 岁,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文学成就
• 诗歌:其诗歌作品情感充沛,富有激情与想象力,如《惩罚集》,诗集以犀利的笔触、强烈的情感对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进行了批判和谴责,展现了诗人对自由、民主的执着追求.
• 小说:《巴黎圣母院》以 15 世纪的巴黎为背景,通过描写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却舍身救助爱斯梅拉达的故事,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歌颂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悲惨世界》则展现了 19 世纪法国社会的种种悲惨景象,深刻揭示了贫穷、饥饿、黑暗等社会问题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赞美了人性的光辉和人道主义精神,如主人公冉・阿让从一个囚犯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成为一个善良、有责任感的人的历程,感人至深;《九三年》围绕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旺代叛乱展开,探讨了革命、人性、道德等诸多复杂问题,展现了雨果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 戏剧:《克伦威尔》的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推动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欧那尼》的问世,是古典主义文学流派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最后以浪漫主义的胜利告终,它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的诸多限制,强调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
创作风格
• 浪漫主义色彩浓厚:雨果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他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将美与丑、善与恶进行强烈对比,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情节富有戏剧性:其小说和戏剧的情节设计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冲突,常常出现意外的转折和惊险的场面,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
• 人道主义思想深刻:他强调人性的善良与博爱,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通过作品呼吁社会改革,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艺术手法
• 对照原则:雨果在作品中广泛运用对照原则,通过鲜明对比表现主题。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与克洛德、《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沙威等角色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深度.
• 戏剧化手法:一是以点带面逐层深化,如小说《九三年》将旺代叛乱作为小说所有情节的开端,以此为中心进行逐层扩展和描写,展示小说中的所有矛盾;二是戏剧化人物关系建构,如《巴黎圣母院》中各色人物之间被 “爱情” 与 “欲望” 联结在一起,构成紧密关系;三是穿插历史事件营造戏剧舞台效果,如《悲惨世界》中对滑铁卢战役的精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