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和人文先始,其相关介绍如下:
形象
女娲被古人赋予了人首蛇身的形象,这可能源于蛇图腾崇拜,蛇具有神秘且强大的再生和生命力,此形象体现了人类对蛇的敬畏,也赋予了女娲神祇的智慧与力量.
身份地位
• 创世女神:女娲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始祖,她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后又用藤蔓一挥,使泥点变成人,被称为大地之母,确立了始母神的身份.
• 人文先始: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断鳌立极、积芦灰止淫水、绞杀黑龙济冀州等,平息灾难拯救氏族,为万物生存创造自然条件,其功绩使她成为中华民族最古老和伟大的民族圣母,也被奉为福佑社稷之正神.
• 文化渊源:女娲神话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的娲名源于女性生殖崇拜,“女娲之肠” 的肠既代表消化系统,又代表生殖系统,体现其作为原始女祖的精神形象.
相关传说
• 抟土造人:传说女娲从大地取来黄土,掺上水,揉成泥团,用巧手捏成人的形状,并赋予其生命,这是中国创世神话史上的一次飞跃,天地间有了人,才出现人类文明.
• 女娲补天:远古时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断鳌的四肢支撑天空,积累芦苇灰烬抵御洪水,使 “苍天补,四极正,颛民生”.
• 设立婚姻制度: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女娲向神祗祷告后,为人类设立了婚姻制度,因此被后人奉为神媒,《路史・后纪二》也有相关记载.
• 制作工程及器物:在新疆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古墓彩色绢画和山东嘉祥县汉武梁祠画像石上,有伏羲手执矩、女娲手执规的形象图画,说明伏羲、女娲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规、矩等工具.
• 发明笙簧等乐器:《博雅》引《世本》及《帝王世纪》等书中记载女娲作笙簧,笙由葫芦剖空制成,最初是为给人们带来欢乐,到商周时期,礼乐制度使女娲更受敬畏敬重.
典籍记载
• 《山海经》:最早明确记载女娲名字的是《山海经・大荒西经》,其中提到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女娲之 “娲” 字古字应为 “呙” 或 “鬲”,意思是使肚子鼓起的东西,可引申为化育万物.
• 《淮南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览冥训》中注 “女娲,阴帝,佐虑戏治者也”,《说林训》中注 “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也”,可见女娲具有为帝治世、造化万物、补天治水除害等多重身份.
• 《说文解字》:称女娲是 “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确定了女娲的始母神身份,书中也包含女娲 “人头蛇身” 和 “化万物” 的特征.
• 《楚辞・天问》:有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之语,对女娲的身体形态发出疑问,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女娲这一神话人物已有一定认知.
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意义与形象演变
• 汉代:女娲图像多为人面蛇身,有的与伏羲交尾,有的不交尾,西汉画墓祈求长生主旨明显,东汉女娲题材普遍,其图像社会化意义增强,女娲被置于人类演进历史中.
• 魏晋:女娲形象偶有出现,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女娲被塑造成歌舞女仕形象,反映当时士众崇尚娱乐的时代特征,其创世女神地位有所下降.
• 唐代:女娲形象基本沿袭汉代风格.
• 宋代:女娲神话基本沿袭唐代母题范畴.
• 元代:女娲图像受道教影响,转变为人形化的女仙形象.
• 明清:女娲图像一改元代道教影响,宣扬女娲补天神力和孕育人类功绩,将女娲塑造成中国女英雄形象,其地位又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