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是 1919 年 5 月 4 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背景
• 国际背景
• 一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有所壮大。同时,战争也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和弊端,引发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 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新的曙光和希望,开始思考用新的革命方式来拯救中国。
• 巴黎和会的刺激:1919 年 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 “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取消 “二十一条” 等正义要求。然而,会议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忽视了中国的利益。此消息传回国内,引发各界强烈愤慨。
• 国内背景
•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始于 1915 年,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传统,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启发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 民族工业发展与工人阶级壮大: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北洋军阀政府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国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民怨沸腾。
经过
• 学生运动爆发: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的学生们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他们高呼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等口号,抗议巴黎和会的决定,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学生们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随后,北京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 30 多名学生。
• 运动的扩大: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迅速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等地的学生纷纷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支持北京学生。从 6 月 3 日起,上海工人阶级率先举行大规模罢工,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学生、商人等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全国性群众运动。
• 运动的胜利: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主要人物
•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他通过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抨击封建礼教和旧文化。在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撰写文章激励民众的斗志,被捕后仍坚贞不屈,展现出伟大的爱国情怀。
•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积极指导和推动学生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鼓励青年学生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
•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主张白话文运动。在五四运动前期,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良,对封建旧文化进行批判。虽然他在后期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思想方向上有所分歧,但在五四运动初期对于唤起民众的思想觉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意义
• 思想文化方面: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同时,它也进一步冲击了封建旧思想和旧礼教,激发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
• 政治方面: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改变了以往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局面,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主流。
• 社会方面: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空前高涨。它打破了社会各界之间的隔阂,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团结和联合,形成了全国性的群众运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 国际方面:五四运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对中国的政治、思想、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