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木偶从唱腔、剧目到表演程式广受川剧影响,而
自身又小巧灵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过了川剧
班。诸类型中,尤以杖头最盛;而杖头木偶又依造型结
构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
(精木偶)三种。
精木偶,偶长40厘米,小巧玲珑却动作精确,剧
目可观,文武兼善。名家吴耀光能活现角色的内在气
质,他的水袖、扇子,风流潇洒,耍脚步、抖髯口,恰
到好处。《杀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苏联
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的赞扬。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
团演出的《劈山救母》,继承了吴先生的传统技艺,以
偶人肢体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细致入微,极大地发展了
木偶艺术的表现功能。该院还用中型木偶推出了《降魔
缘》,在木偶造型和舞台装置方面也作了大胆探索,虽
然偶高1米,但仍保留了精木偶的表演特色。需提及的
是, 成都市木偶剧团创作的神话木偶剧《哪咤》获得
了第6届“文华新剧目奖”。
川北大木偶,乃杖头之最,流行于川北仪陇马鞍场
一带。初以“家班”盛,流传下来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
刻家杨岱吸收川剧行当脸谱,又赋予人物鲜明的“偶
性”,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该班
持续到五十年代,后加入仪陇县木偶剧团。1986年,
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
大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但表情丰富,动作
灵活,依剧情要求,可穿衣、点火、喝茶、叩首、舞
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与“人偶”(幼童扮演的)同
台,形成了以假乱真、亦真亦假的艺跆厣。这在其代
表剧目《盗仙草》、《玉莲花》中都有完美的体现。
大木偶艺术代代相传,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艺全
面,尤擅丑行,风格粗犷而又细腻,富于神韵,且特技
众多。《跪门吃草》中须贾的丢帽、乱髯、揉肩、抖袍
等一系列动作,准确刻画了人物惊惧的内心。丁建平、
秦映兰等后辈,亦造诣弥深,他们演绎的《白蛇传》、
《美人鱼》、《八仙过海》、《玉莲花》,技艺非凡,
倍受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