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其辉煌的殿宇、秀丽的园
林,以及幽静的四合院,使人留连忘返。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挥
中枢,全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中心,是全国人民向往的
地方。
从古老的城邑,到今天的首都,北京城经历了千百
年的发展、巨变。
北京城坐落于三面环山、面积不大的平原上。这块
平原通称“北京小平原”。小平原的北部和东北部,属于
燕山山脉的军都山。西部是太行山的北段,称西山。北
京小平原的地势向东南微微倾斜延展,最后没入辽阔的
华北大平原。从北部、西部的山地中,一系列大小河川
奔流而出,顺着向东南倾斜的地势,汇入海河,流进渤
海。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这里的气候属
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
雨,年平均降雨量六百四十毫米,其中百分之七十集中
于夏季。今天北京郊区的平原上,一片良畴沃野,但在
远古时期,却布满湖沼。这些湖沼是在数千年人类开发
的影响下,逐渐消失的。北京城本身,也正是在这些开
发活动的基础上,诞生成长起来的。
远在约六十九万年前,北京西南郊的周口店地区,
已经有猿人在那里生活,他们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
人”。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埋藏丰富的原
始人类化石,以及他们使用过的工具、火种遗迹和古生
物遗骸。“北京人”处在原始社会初期,过着群居的生
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抚育后代,他们凭藉由木棒
和石头制造的最简单的工具,从事狩猎、采集,与自然
界进行艰苦顽强的斗争。
经过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到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
的时候,北京地区也象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进入了新
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了。北京西部和北部的浅山谷
地,以及山麓地带,尤其是河流的冲积扇部分,是较早
得到农业开发的区域。今天,在这些地方,最易发现新
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根据考古学的器型学研究,北京
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既有中原的仰韶、龙山文化的
特征,也有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的特征。这说明,在遥远
的古代,北京地区便与中原和东北有了较为密切的联
系。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大多结束了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的迁移不定的生活,而过渡到以农牧为主的定居生活。
定居生活导致了固定居民点原始聚落的形成。北京昌平
县雪山村,有一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
址,在此发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说明这里曾是人
们长时期生活的地方。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会积聚起
较多的人口,并促进稳定的、持续性的地区开发。在新
石器时代,北京地区的人们砍伐林木、芟除草莱、播种
谷物、开辟田园,开始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并获得
越来越多的劳动产品。
当三千多年前,以青铜器为重要特征的商朝文化在
华北平原的中部灿烂发展时,北京地区由于位置偏远,
社会发展的水平并不高。这里的居民是一些不同于商人
的其他部落。虽然他们在文化面貌上受到商文化的强烈
影响,但在政治关系上,并不受商朝的直接统辖。
公元前十一世纪初期,兴起于黄河中游高原地区的
周人,取代了商人的地位,建立起更加强大的王朝。周
朝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将自己的直接统治区迅速扩
大。北京地区就是在这个时候,以封国的形式,加入了
周朝的政治体系。
最初,北京这块地方分属于两个封国。北部的大部
地区属于蓟国,西南一角属于燕国。燕国是召公的封
地,蓟国据说是黄帝后裔的封地。在西周的各个封国
中,都有一座都城,作为封国的统治中心。燕国的都城
在今北京房山县境。今房山县琉璃河古城即其遗址。蓟
国的都城即蓟城,位于今北京市区的西南隅,大致在广
安门附近。燕蓟两国并没有共处多久,后来燕国吞并了
蓟国,并把自己的国都迁到蓟城。这样,燕国便成为当
时北京地区唯一的诸侯国,而蓟城则一跃成为古代北京
地区唯一的中心城市。
古老的蓟城是最早的北京城的前身,它的诞生和成
长,掀开了北京城历史长卷的初章。
那么,为什么北京地区的中心城市最终在这个位置
上形成?为什么这座城市历久不衰,不断壮大?这一位
置有什么优越性呢?
从小区位置来看,蓟城恰好位于古代永定河冲积扇
的脊背上,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另外,它又靠近冲积扇
上一条潜水溢出带的东侧,这里既有丰富的地下水,也
有充沛的地表水,满足了蓟城早期发展的需要。
从大的区域范围来看,蓟城正处在我国北方一个非
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上。三千年前,在蓟城开始兴起
的时候,华北平原上还是湖泊密布,道路阻隔。自中原
北上的道路,只有在大平原的西侧和太行山的东麓地带
形成。这条南北通道要跨越一系列东西流向的河流。永
定河位于大平原北端,是大道北行最后的一个渡口。越
过这个渡口,便进入北京小平原。大道在这里分为三
条:一条向西北,穿过今南口峡谷而直上蒙古高原;另
一条向东北,出今古北口,经过一片低缓的丘陵山地,
进入东北大平原;第三条向正东,沿燕山南麓前进,经
滨海走廊而达辽河下游平原。这一道路形势,在我国北
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正是以这几条大道
为骨干的交通体系,而将中原、东北和蒙古高原这三大
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蓟城在这几条大道的交汇点上形
成,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地位。这一点,乃是
蓟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蓟城到北京城的发展过程
中,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燕国以北京小平原为中心,不断壮大力量,扩充领
土。从春秋到战国,燕国已成为七雄之一。其都城蓟也
成为“富冠天下”的名城之一。到公元前226年,秦国大
将王翦攻拔蓟城,之后不久,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原来燕国的领土被
分为六郡,其中广阳郡的治所就设在蓟城。蓟城位于秦
朝版图的东北部,是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从都城
咸阳修筑的驰道,向东北可直抵蓟城。
从秦朝开始,蓟城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汉族中
央王朝和东北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上,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在汉族统治者古代北京小平原的交通路线示意图
势力强大时,必定要以蓟城作为经略东北的基地。反
之,每当中原汉族统治者势力衰弱,东北的少数民族乘
机南下的时候,蓟城则往往成为他们进入中原的门户和
跳板。而在和平安定的历史时期,蓟城便成为中国北方
的一个贸易中心,在促进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之间的
物质文化交流上,发挥纽带的作用。
西汉初期的蓟城,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描绘
的,它算得是渤海、碣石间的一大都会,南通齐赵,东
北又和胡人接壤……这里富有鱼、盐、枣、栗的出产,
北边邻近乌桓和夫余,向东又足以交流秽貉、朝鲜和真
番的物资。处于这样一个贸易都会的地位,蓟城本身也
一定会有迅速的发展。建国以来,在北京宣武门到西便
门一带,曾出土大批战国秦汉时代的井圈,其数量之
多,分布之密,足以说明当时城市人口的繁盛。两汉时
期,北京小平原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东汉有位叫张堪
的渔阳(今北京怀柔、密云一带)太守,曾发民垦辟水
田八百顷,引种水稻。汉朝廷还在渔阳设立铁官,掌管
这一带的铁器生产。
在三国时代,为了解决农田用水,在蓟城近郊兴修
了一座较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即戾陵遏与车箱渠。
戾陵遏是一座拦水坝建造在水(今石景山南麓的永定
河)上。车箱渠是一条引水渠它把戾陵遏分出的河水引
入高梁河的上游,在高梁河两岸再开支渠。这样,便使
两千顷土地得到了灌溉。戾陵遏与车箱渠的修建开创了
北京地区大兴水利的先声。
隋唐时代的蓟城,不是以经济文化,而是以其显赫
的军事地位闻名于世。隋炀帝和唐太宗在全国平定统一
之后,都曾利用蓟城(隋朝称涿郡,唐朝称幽州)作为
基地,向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战争。隋炀帝时,涿郡
是兵马粮饷的集结之地。史书记载:“四方兵皆集涿
郡,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
倍之。”向涿郡运送粮饷的船只“相次千余里”。唐太宗
也曾亲自统率主力大军,在幽州城誓师。作为百万大军
的集结地和天子誓师的大本营,一方面使幽州城为海内
瞩目,地位提高,另一方面却破坏了这里经济的正常发
展,增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负担。唐太宗退兵时,
曾在幽州城东南隅修建了一座悼念阵亡将士的庙宇,命
名为悯忠寺。其后,大庙经过多次重修,改名法源寺,
至今仍为北京市区重要的寺庙之一。
唐朝中期,中原王朝政局混乱,势力衰弱。而这
时,北方的一些民族逐渐强大起来。因此,唐朝在沿边
一带,设八个节度使,代表皇权,率兵驻守。幽州城便
为其中之一,号称范阳节度使。公元755年,身兼范
阳、平卢(辽宁朝阳)、河东(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
禄山起兵幽州,发动了有名的“安史之乱”。从此以后,
唐王朝便一蹶不振了。
唐代曾建立起空前规模的多民族国家。地处中原、
东北、蒙古高原三大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的蓟城,自然成
为北方各民族彼此交流、相互融合的大熔炉。例如,唐
高祖初年有人千余户迁入幽州城;唐太宗时有一部分突
厥人移入幽州地区。另外,还有奚、室韦和契丹人到幽
州一带居住。这些事实说明,北京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
族人民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地方,正是他们创造着古代北
京的历史。
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余年间,蓟城(幽州)城市自
身也不断发展。自公元十世纪始,中国北方的历史,由
于契丹、女真、蒙古民族的大举南下,而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蓟城也在这新的历史洪流中,一步步过渡、飞跃
为全国的首都。这一巨变的起点,是辽南京的设立。
唐朝以后,中原又陷入分裂的局面,而东北地区的
契丹族却逐渐强盛起来,于公元916年,正式建立契丹
政权。随后向南发展,吞并了华北地区包括幽州在内的
燕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并在幽州城建立陪都,称为
南京。其目的是要以此作为经营华北并继续南进的据
点。
辽南京是辽代五京中最大的一个。它基本上沿用了
唐代的幽州城址,只是重修了城墙和在西南隅建造了一
个不大的宫城。”据记载,南京城“方圆三十六里,高三
丈,宽一丈五尺”,有八座城门。宫城内有元和、昭
庆、嘉宁等宫殿,还有果园、湖泊以及供帝王游幸的球
场。南京城内分三十六坊,街道房舍井然有序。城市人
口达三十万,除汉、契丹以外,还有奚、渤海、女真和
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
佛教在辽代大为盛行,南京城内外兴建了不少规模
宏丽、造型精巧的寺庙殿塔。今北京广安门附近有座天
宁寺,创建于北魏,后代屡次重修,寺名亦多次变化。
现在的殿庑与名称是明清时期的。不过,寺中至今保存
基本完好的砖塔,却是在辽代旧塔的基础上修造的,是
北京地区现存较古老的佛塔。
南京城区的北部为商业贸易中心,海陆百货,云集
于此。市场上通行北宋钱币,说明南京城与中原地区的
经济联系相当密切。
不过,对于北宋王朝来说,在北方的辽政权是威胁
中原的主要敌手。因此,北宋统治者不止一次地派遣大
军,北上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宋军屡遭失
败。就在辽南京城的郊外,曾发生过有名的高梁河之
战,结果宋军全军溃败。在一系列的军事失败之后,1
005年,北宋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两方从此暂息干
戈,形成了较长时期的南北对峙局面。
公元十二世纪,女真民族崛起于辽国后方,1115
年建立金国。1122年,金联合北宋,对辽国进行南北
夹击。1123年,金军突破居庸关、得胜口,攻陷辽南
京。经过反复交涉,金军才把残破不堪的南京城交还给
北宋。北宋将其改名为燕山府。
北宋的燕山府只存在了两年多。1125年,金人灭
辽,随即分兵两路,向北宋大举进攻。燕山府北宋守军
不战而降,城市又归于金。
金军夺取燕山府之后,南下攻陷开封,灭亡北宋,
将南宋的势力逼限在淮河以南。这样,整个华北地区并
入了金国版图。金人因此决定将首都从远在松花江上的
会宁府迁到燕山府。
1151年,金朝开始规划设计,在辽南京城的基础
上扩建新都。1153年,金主完颜亮正式迁都,并改称
中都。金中都的确立,在北京城的历史上,是一件划时
代的事情。北京城从此真正开始了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
心的历史。
金中都的规划设计,参考了北宋京城开封的规制。
在东、西、南三面,比旧南京城向外大大扩展。城市有
三重城墙,最外面的一I4道周长十八点七公里,略呈方
形,每边各有三个城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有一处地名
叫会城门,正是中都北城墙上一座城门的名称。
中都城中部的前方为长方形的皇城,故址大体在今
广安门以南。皇城内有华丽的宫城和优美的苑囿。宫城
规模很大,“周九里三十步”。宫城南门外,有一条南北
御道,相当于全城的中轴线。御道北端为“丁”字型的宫
廷广场。御道两侧对称安排了一系列规模恢弘的建筑
物,例如文楼、武楼、来宁馆、会同馆以及左右千步廊
等。这种布局,使得宫城前面的宫廷广场气势宏伟,烘
托出宫城的庄严气氛。中都的宫殿,雕梁画栋,金钉朱
户,琉璃瓦顶,十分豪华。皇城西部有一处园林区,叫
同乐园。城西湖水(今莲花池)引入园中,园内景色很
幽雅。
在金碧辉煌的皇宫殿宇之外,是简陋的城市市民居
住区。中都居民总计达二十二万五千余户,分住在若干
坊内,人口的民族成分很复杂,有汉、女真、蒙古、契
丹、奚、渤海、回鹘等。中都城北部;是全城最繁华的
商业区,那里有官吏值守,负责管理市场,征收赋税。
作为一个王朝的首都,要同各地密切联系,例如颁
发政令,调运物资等。在古老的卢沟河(今永定河)渡
口上,“两岸多旅舍,以其密迩京师,驿通四海,行人
使客往来络绎。”不过,当时的卢沟河,水色黑浊,其
急如箭,旧有的浮桥保证不了交通的畅达。因此金于1
189年建造了有名的卢沟桥。卢沟桥为石砌连续圆拱
桥,十一孔,长二百一十二米,桥面宽八米,两侧石栏
望柱二百八十一个,上刻石狮共四百八十五只。这座建
筑杰作,经历了近八百年洪涛恶浪的冲击,至今仍巍然
屹立在永定河上。
在中都城的郊区,为解决漕渠用水,金朝曾对北京
小平原上的天然水系,进行了人工调整。例如沿故车箱
渠引永定河水,东接潮自河,后又引瓮山泊(今昆明
湖)水,下接高梁河。不过,这些措施都未能有效地解
决漕渠水源问题。北京小平原上天然水源的充分利用,
是在另一座更大规模的新城,即元大都的兴建之后。
十三世纪,在金朝北方壮大起来的蒙古人,突破南
口天险,于1215年攻占金中都,1234年灭掉金朝。蒙
古人攻占中都后,对该城并未加以利用。在兵荒马乱的
年月,城市逐渐破败。二十年后,有人来到城内,目睹
金代宫阙,“瓦砾填塞,荆棘成林”。1260年,忽必烈
决定在这里建都。于是,一座新的赫赫有名的城市大都
城诞生了。
当时,忽必烈接受了具有丰富学识的汉族学者刘秉
忠的建议,决定放弃中都旧城,另在其东北郊外选择新
址,建设新城。这样,金中都便成为在古老蓟城旧址上
发展起来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座城,而大都则成
为老城东北面新址上的第一座城。城址的这一改变,在
北京城的历史上,有着深刻的意义。可以说,从蓟城到
金中都,城市基本上是在莲花池水系上逐步发展的。这
条水系水量较少,在城市规模不大的时候,尚可满足城
市用水的需要。当城市壮大起来,莲花池水系的水量便
不够用了。这一危机在金中都时期已经出现。当时,杰
出的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显然对此有所考虑。新城址
选择了高梁河水系。这个水系本身已比莲花池水系大得
多,加上后来又远导昌平白浮泉水,沿途汇集西山大小
流泉,与瓮山泊、高梁河相接,这样便为大都这座更大
规模的城市,提供了较充沛的水源。
大都城的建设,是以忽必烈当年驻跸的琼华岛(今
北海白塔山)及其周围的湖泊为设计中心。城市平面近
似于《周礼·考工记》中提出的帝王都城的理想设计方
案,这就是城为方形,四面各开三门,城内有纵横各九
条街道,朝廷在城南,市场在城北,朝廷左右是太庙、
社稷坛。元大都城虽不是正方形,北面城墙也仅有两个
城门,但总的说来,是符合《考工记》中的原则的。这
种设计原则的用意,在于体现皇权至上的政治思想。
大都城周长二十八点六公里。城内宫殿分为三组,
环绕在太液池(今北海、中海)的周围。湖泊东岸,为
皇帝使用的“大内”,即明清紫禁城(今故宫)的前身。
西岸北部是兴圣宫,南部是隆福宫分别为太后和太子所
居。在三组宫殿的四面,环绕一道高墙,当时叫萧墙,
也叫红门阑马墙,即后来所说的皇城。大都宫殿富丽堂
皇的程度,是辽南京和金中都无法比拟的。太液池、万
寿山(金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山)及小岛瀛洲(今团
城),是宫殿区的风景中心。顶有广寒殿,岛上有仪天
殿,山石玲珑,松柏隆郁,景致优美,秀若天成。
萧城以外是居民区。全城分五十坊,各有坊名,布
局齐整。天北京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到朝阳门内大街之
间的一些胡同,保存着元大都时的格局。大都城有三处
主要市场,一处在积水北岸的斜街。积水潭是南北大运
河的终点,水运便利,商业荟萃。另外两处分别在今东
四、西四附近。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粮、茶、盐、酒、绸缎、珠宝、百货齐集。据到过大都
的马可·波罗记载:“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世
界莫能与比”。
1368年9月,明军进占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
及部分蒙古大臣仓惶北逃,元朝灭亡了。
明军攻下大都后,将大都城改名北平。为了防范蒙
古军队的卷土重来,明朝放弃了原大都城空旷的北部城
区,而在旧北城墙以南一线,另筑了一道新城墙。新城
墙跨过积水潭最狭窄处,西端向南倾斜,墙上设置安
定、德胜两座城门。这样形成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
朱元璋封其第四子朱棣于北平,称燕王。朱元璋死
后,燕王从惠帝手中夺取帝位,建元永乐,是为明成
祖。永乐皇帝为了有效地抗击蒙古人的南袭,进一步控
制东北地区,决意将首都从南京迁至辽、金、元、明
初、明中叶以前和明中叶以后北京城址变迁示意图北
平,改北平为北京。随即开始了重新营造北京城的艰巨
工程。北京城的营建,历时十五年之久,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基本竣工。
明朝前期的北京城,大致呈长方形,东西两城墙的
位置,依元大都之旧。北城墙的位置如前所述。南城墙
位于原大都南城墙以南一公里处。到了明朝中期,即嘉
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卫,原计
划增筑一周环绕北京的新城墙,但因为财力不济,结果
只修了南郊一面的外罗城。至此,北京形成了特有
的“凸”字形轮廓。
北京城内的紫禁城与皇城,是帝都建设的当然重
点。紫禁城,即宫城,是在元朝大内旧址上重建的。它
位于全城的中心,周围环以条石砌岸的护城河。六座雄
伟的大殿,自南而北,巍然排列在宫城的中央。它们是
前三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朝改称太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
宫。这六座象征最高统治权力的宫殿,恰好位于整个北
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这一精心的安排,目的在于突出
封建帝王的惟我独尊。宫城之南,出承天门(清改名天
安门),为“丁”字形宫廷广场。广场东西两侧的宫墙之
外,分列着中央政府的衙署,包括吏、户、礼、兵各
部,以及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锦衣卫等。宫城以北,
出玄武门(清改名神武门),有座人工堆筑的土山,名
万岁山(清改名景山)。万岁山中峰亦耸立于全城的中
轴线上。这一立体设计,更加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
的尊严。为了保卫王宫的安全,在宫城外面筑有皇城。
皇城有四门,即承天门(清改名天安门)、北安门(清
改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在皇城内,宫城的西面
是一组皇家御园,当时叫西苑。西苑是在元代太液池的
旧址上发展而成的,只是南部新挖出一个湖泊,即南
海。自万岁山向北,出皇城北安门,便到了钟鼓楼。钟
鼓楼是北城的两座高大建筑,为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
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止钟鼓楼,全长近八公里。
作为都城,北京的经济有显著的发展。明朝初年,
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来到北京,参加宫室的营建。后
来,许多人留下来,从而把各地的传统手工业技术带到
这里,推动了北京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北京的工艺品自
明朝起便十分有名,象景泰蓝、漆器、宫扇、瓷缸等,
都是驰名中外的艺术精品。北京的商业也非常繁荣,当
时的正阳门内外、东四牌楼、西四牌楼、钟鼓楼一带,
都是繁华的市场。正阳门外廊房头条的商贾,富冠全
城,势力颇大。另外,在隆福寺、护国寺、东岳庙、城
隍庙、白云观等寺观中,还定期举行庙会,也成为物资
交流中心。北京与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相当密切。南北
各地的商货,从陆路、水路源源进京。大运河是北京与
江南经济发达地区联系的交通命脉,在靠近京城的一
段,形成了河西务、张家湾、通州等繁忙的水陆码头,
官船客舫络绎不绝,官员商旅熙熙攘攘。不过,在旧社
会,繁荣的经济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却并不为他们所占
有。北京城内,与富丽堂皇的宫殿相对照的,是大量拥
挤简陋的贫民居住区,那里“往往床案相依,疱厕相
接”,是京城的另一个世界。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
由广宁门(清改名广安门)攻入北京,进而由西安门进
占皇城。明朝灭亡,而清军随即入关,建立了我国的最
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基本上没
有变动。不过,终清一代,统治者却将巨大的财力、难
以计算的劳力,投入到北京西郊大面积园林风景区的开
发上。北京西北郊地处永定河洪积扇下缘,有丰富的泉
水溢出,潴为片片湖泊,为修建园林提供了良好的自然
基础。西郊园林建设始于明代,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当
时较大的园林有畅春园(今北京大学西)、圆明园、静
明园(今玉泉山)、静宜园(今香山)和颐和园。在今
海淀迤北的东西十公里内,山环水抱之间,皇家园林连
绵不绝,盛况空前。
清朝的北京城,经济文化都有进一步发展。京城无
疑是当时最大的消费城市,商业买卖极为兴旺。前门外
大栅栏一带,商店环立、市招繁多;崇文、宣武两门以
外也都是商业兴隆的地区。在市场上,不但有全国各地
的货物,还有来自国外的商品,例如俄国的皮毛、西洋
的珐琅、朝鲜的毛蓝布等。一些行商在北京纷纷建立会
馆。这些会馆主要分布在前三门外。清代的北京,除了
朝廷设立的文化机构,例如国子监、贡院、文渊阁、文
源阁以外,民间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就是琉璃厂文化街。这里以经营古旧书籍、文物字画
而闻名,前来寻书访画、造章裱字的官吏、学者、读书
人络绎不绝。
北京在清代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它日益成为
全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不仅表现在城市居民的
民族成分繁多上,更表现在一些有特殊政治意义、有鲜
明民族风格的建筑物的修建上。例如雍和宫、西黄寺,
以及牛街清真寺等。
近代的北京城,既是封建王朝的巢穴,也是列强在
中国施行殖民政策的大本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根
据“天津条约”,各帝国主义开始在北京东交民巷建使
馆。这些使馆成了洋人侵略行径的庇护所。1900年,
八国联军闯入北京,他们屠杀平民百姓,焚烧圆明园等
宫殿园林,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根据随后签订
的“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被划为“中国民人,概不准在
界内居住”的使馆区。北京城的这一块地方,成了中国
政府无权过问的“国中之国”。在北京城的其他地方,外
国教堂、医院、“慈善”机关也相继建立。这样,这古老
的城市,象它的国家一样,逐渐涂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色彩。
北京是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当祖国在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中备受屈辱的时候,是北京
城最先燃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火炬,这就是1919年
爆发的伟大的五四运动。这次运动的革命火焰迅速燃遍
全国,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在此以后的几十年
中,北京的革命运动,此伏彼起,接连不断。许多革命
的领袖、不屈的战士,例如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
在这里领导或参加了一次次震动中外的伟大斗争。“三·
一八”、“一二·九”、七七事变等,是北京人民革命的历
史,也是全国人民斗争的历程。这一历程的结果,是人
民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
门广场升起,新中国诞生了。
在全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北京开始了新生。党
和政府十分关心这座古老城市的建设。三十多年来,北
京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这里有崭新的展览
馆、博物馆,有设备现代化的广播大厦、电视台、邮电
大楼,有通住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火车站和大型国际机
场,有庄严雄伟的政府大厦,有美观适用的民用住宅,
有安静幽雅的大学区,有繁华热闹的商业中心,还有众
多的电影院、剧场、公园、宾馆、运动场等公共设施。
这一切,反映了祖国欣欣向荣的发展,也说明了人民生
活的丰富多彩。
紫禁城,这座封建帝王盘踞了数百年之久的阴森堡
垒,这座昔日北京城内最为华贵又最为神秘的城中之
城,向人民敞开了它的大门。天安门广场是新民主主义
革命以来,人民运动风起云涌的地方,建国以后,对它
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展和建设。其周围雄伟的大型建筑
物,衬托出它的开阔、壮丽,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豪迈气
概。庄严的天安门,已成为首都北京的象征。它的形
象,鼓舞着千千万万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预示着伟大
的中华民族的振兴。
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历程中,北京将贡献自己的
全部热情和力量。同时,将以自身的飞跃发展和辉煌成
就,谱写这座名城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