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军事战术是在局部战斗中,为达成特定战斗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式和方法。它侧重于战斗层面的操作,是军事战略的具体实施部分,根据战场情况、作战力量和作战目标等因素灵活运用。
二、重要性
直接影响战斗胜负:正确的战术运用能够使军队在战斗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打击敌人。例如在火力配备、战斗队形和攻击时机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可以在局部战斗中形成优势,从而增加获胜的概率。
高效利用资源:通过战术规划,可以使有限的兵力、武器装备等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比如在防御战斗中,合理分配火力点和防御兵力,避免资源的浪费,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防御效果。
适应战场变化: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例如当遭遇敌人突然袭击或者战场环境发生变化(如天气突变、地形改变等)时,灵活的战术可以帮助军队快速做出反应,保持战斗的主动性。
三、主要类型
1. 进攻战术
正面进攻:是最基本的进攻方式,直接向敌人阵地或防线发动攻击。通常需要足够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以突破敌人防御。在古代战争中,步兵方阵的正面推进就是典型的正面进攻;在现代战争中,装甲部队和步兵协同对敌方阵地的强攻也属于正面进攻。这种战术的优点是直接、简单,能够对敌人施加直接压力,但缺点是容易遭受敌人的正面火力打击,损失可能较大。
迂回包抄:通过绕到敌人侧翼或者后方进行攻击,使敌人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例如在骑兵作战中,常利用骑兵的机动性,绕到敌军侧翼或后方发动攻击。在现代战争中,特种部队或快速反应部队也可以执行迂回包抄任务,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或退路。这种战术的关键在于隐蔽性和机动性,能够打乱敌人的防御部署,但需要精确的情报和良好的协同配合。
渗透战术:派遣小股部队利用敌人防线的间隙、薄弱环节或者在夜间等复杂条件下,悄悄渗透到敌人后方,进行侦察、破坏、扰乱敌人指挥系统等任务。在二战期间,德军的伞兵部队就经常采用渗透战术,在盟军后方制造混乱。这种战术的优势是出其不意,但对作战人员的素质和装备要求较高。
2. 防御战术
阵地防御:依托预先构筑的坚固阵地进行防御,阵地通常包括战壕、碉堡、火力点等防御设施。军队在阵地上组织火力,抵抗敌人的进攻。如一战时期的西线战场,双方都构筑了大量复杂的堑壕体系进行阵地防御。这种战术的优点是防御稳定性高,但如果阵地被突破,容易造成防线的全面崩溃。
机动防御:防御部队不局限于固定阵地,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灵活机动防御。通过适时的反击、转移阵地等方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这种战术要求防御部队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和协同作战能力,在现代战争中,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经常采用机动防御战术,在运动中抵御敌人进攻。
弹性防御:一种较为灵活的防御战术,防御部队在敌人进攻初期,有计划地向后撤退,拉长敌人的战线,消耗敌人的力量,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发动反击。这种战术可以避免过早地与敌人进行决战,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进行反击。
四、影响军事战术的因素
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性能和种类对战术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冷兵器时代的战术主要围绕着刀、剑、矛等武器展开,战斗队形多为密集方阵;而火器时代的到来,使散兵线战术逐渐兴起。现代高科技武器如导弹、无人机、隐形战机等的出现,更是催生了新的战术,如防区外打击战术、无人作战战术等。
地形地貌:不同的地形地貌对战术运用有着重要的限制和引导作用。在山地作战中,军队可能会采用登山、攀岩等特种战术,利用山谷、山峰等地形进行隐蔽和防御;在平原地区,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则更便于展开大规模的机动作战;在水域作战时,海军舰艇的战术运用要考虑水深、水流、海岸线等因素。
人员素质:作战人员的战斗技能、训练水平、战斗意志等素质也会影响战术的实施。训练有素的部队能够更好地执行复杂的战术动作,如特种部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特种战术完成高难度任务;而战斗意志坚强的部队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能够更加坚定地执行战术计划。
五、军事战术的演变
古代军事战术:主要以冷兵器为主,如刀、剑、矛、盾等。战斗队形是关键,从最初的简单方阵逐渐发展为复杂的鱼鳞阵、鹤翼阵等多种阵型。古代著名的战术包括希腊方阵战术,士兵紧密排列,手持长矛和盾牌,以强大的正面冲击力著称;中国古代的车战战术,以战车为核心,配合步兵作战,在春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军事战术:随着火器的广泛应用,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线式战术成为早期的主要战术,士兵们排成整齐的横队,以齐射的方式发挥火力优势。后来,散兵线战术逐渐兴起,士兵们分散开来,利用地形进行射击,这种战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骑兵战术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冲锋战术等。
现代军事战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军事战术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信息化作战成为主流,网络战、电子战等战术手段开始出现。同时,联合作战战术得到高度重视,陆军、海军、空军以及太空力量等多军种协同作战,如在现代局部战争中,海空军力量首先对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然后陆军进行地面推进和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