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背景: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任命田忌、孙膑率军救援赵国。
战术实施:孙膑认为魏国精锐部队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于是率领齐军直接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得知大梁受袭,急忙回师救援,齐军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
影响:这一战术不仅成功解救了赵国之围,还使魏国的霸业受到挫折,显示了战略谋划和巧妙运用战术的重要性,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常被后世军事家所借鉴。
汉尼拔坎尼会战中的新月形战术
背景: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军队与罗马军队在坎尼展开会战。
战术实施:汉尼拔将军队布置成中间凹陷、两翼突出的新月形阵势。战斗开始后,迦太基军队的中央部分故意示弱,向后退却,引诱罗马军队深入。而两翼的骑兵则迅速出击,击败罗马军队的骑兵,并迂回到罗马军队的后方,对其形成包围之势,最终大败罗马军队 。
影响:坎尼会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汉尼拔的新月形战术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对战场形势的精准把握,此战术也成为军事战术学中的经典范例,对后世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官渡之战中的奇袭乌巢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两大军事集团在官渡对峙,双方相持不下,曹军粮草渐少,形势危急。
战术实施:曹操得知袁绍的粮草辎重都囤积在乌巢,于是亲率精锐步骑,冒用袁军旗号,趁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军到达乌巢后,放火烧毁了袁军的粮草辎重,大破乌巢守军。袁军得知乌巢被袭,军心动摇,曹操乘势出击,大败袁绍军队 。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奇袭乌巢这一战术行动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体现了曹操在战争中的果敢和智谋,也说明了在战争中打击敌方后勤补给线的重要性。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背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开始对外扩张,在攻打花剌子模等战役中运用了大迂回战略。
战术实施:成吉思汗的军队不直接与敌军正面交锋,而是通过远距离的迂回包抄,绕到敌军后方或侧翼,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例如在攻打花剌子模时,蒙古军队穿越了广袤的沙漠和山脉,从敌军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攻击,使敌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影响:大迂回战略使成吉思汗的军队在欧亚大陆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这一战略充分发挥了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展现了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对世界军事史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克雷西会战战术
背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双方在克雷西展开了一场重要战役。英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法军。
战术实施:英军在战场上占据有利地形,布置了大量的长弓手。战斗开始后,英军的长弓手首先向法军发射密集的箭雨,大量杀伤法军的骑兵和步兵。当法军骑兵发起冲锋时,英军的长弓手继续射击,同时步兵依靠坚固的防御阵地抵御法军的冲击,待法军攻势受挫后,英军再发动反击 。
影响:克雷西会战中,英军巧妙地运用长弓手与步兵的协同作战战术,改变了中世纪欧洲战争的格局,使长弓这种武器在战争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为后来的军事战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德军在一战中的渗透战术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陷入堑壕对峙的僵局,传统的进攻战术难以突破敌方坚固的防线,德军于是发明了渗透战术。
战术实施:德军先进行短暂而猛烈的炮击,以压制敌军而非摧毁敌军,然后在弹幕徐进掩护下,派出轻装突击部队渗透入盟军防线的薄弱处,这些突击部队避开敌人的主要抵抗力量,直插敌军后方,破坏关键目标,如炮兵阵地和指挥机构等。当轻装突击部队完成任务后,重装突击部队随即攻击绕过的盟军据点,最后由普通步兵清理盟军剩余抵抗力量。
影响:渗透战术在一战后期的里加战役和 1918 年春季攻势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德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堑壕战的僵局,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一战术的出现,也促使各国军队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防御战术和作战理念。
红军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 “围剿” 中的磨盘战术
背景:1931 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 “围剿”,调集 30 万大军,分两路向根据地进攻。
战术实施: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采取 “诱敌深入” 的战略方针,运用磨盘战术。红军先向南迂回,避开敌军进攻锋芒,从中央苏区南部插入敌军背后,然后根据敌军的部署和弱点,灵活变换作战方向,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等地取得胜利,共歼敌万余人,最终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的 “围剿”。
影响:磨盘战术是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成功范例,体现了红军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罗炳辉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梅花桩战术
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经常对淮南抗日根据地进行 “扫荡”,为了有效打击敌人,减少新四军的伤亡,罗炳辉发明了梅花桩战术。
战术实施:把部队集中驻守分成三至五个地方,各部之间相距两三公里,形成梅花状的阵型。当敌军来犯时,受到攻击的 “花瓣” 与日军交火后,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其他几个 “花瓣” 则迅速运动到日军侧、后翼的薄弱部分发起攻击。
影响:梅花桩战术在新四军中推广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如在六合县金牛山战役中,新四军以较小的代价击毙日军 200 多人、伪军 300 多人。这一战术有效地遏制了日伪军的 “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淮南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