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素材资料库:海量 高质量信息源/小说视频课/专题素材
小说视频课:4大能力矩阵 全覆盖,共50+课程
「零基础网文写作启航课」 从构思到码字,带你入门网文创作
新手必修
网文入门
写作启蒙

17节课/1小时27分钟

开始学习2639人在学
「网文进阶实战课」从入门到签约,21节课助你迈向职业写手
进阶提升
实战指导
签约必备

22节课/6小时35分钟

开始学习3639人在学
「网文进阶创作工作坊」深度案例拆解,提升作品精细度
案例教学
创作进阶
精品打造

37节课/38小时20分钟

开始学习1639人在学
「创意故事写作大师课」跟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探索文学创作的艺术
大师课程
文学创作
创意写作

23节课/1小时15分钟

开始学习2239人在学
全网精选小说素材库:50+精选写作专题,百万精选素材
玄幻奇幻小说资料
玄幻奇幻小说资料
构建奇幻世界的灵感源泉。本栏目提供魔法体系、异世界构造、神话生物等玄幻奇幻元素,为新手作家构建世界观,为专业作家增添创作深度。
武侠仙侠小说资料
武侠仙侠小说资料
探索武侠与仙侠的奇幻世界。本栏目汇集传统武术、仙法秘籍、江湖传说等资料,激发新手作家的想象力,丰富专业作家的故事元素。
历史军事小说资料
历史军事小说资料
穿越时空的军事历史宝库。本栏目涵盖古代至现代的战争策略、武器装备、著名战役及军事人物资料,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细节。
科幻悬疑小说资料
科幻悬疑小说资料
开启科幻与悬疑的创意之门。本栏目精选未来科技、神秘事件、推理逻辑等资料,为新手作家提供灵感源泉,为专业作家深化情节构建。
都市言情小说资料
都市言情小说资料
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多面镜。本栏目提供都市生活、职场文化、社会现象等现实题材资料,帮助新手作家描绘真实生活,为专业作家提供深入洞察。
历史人文小说资料
历史人文小说资料
【历史人文资料】栏目是网文创作的灵感宝库,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传记和文化知识。无论您是探索古代王朝的奥秘,还是构建虚构世界的框架,这里的历史资料都能助您
古代常识小说资料
古代常识小说资料
深入古代世界的百科全书。本栏目提供详尽的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常识资料,为新手作家打下坚实基础,为专业作家提供丰富素材。
鬼神精怪小说资料
鬼神精怪小说资料
【鬼神精怪资料】栏目汇集了中国丰富的鬼神传说与精怪故事,为小说家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神秘与超自然现象的资料平台。无论您是编织悬疑故事还是构建奇幻世界,这里都能提
首页
位置首页>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分类小说素材库
玄幻奇幻小说资料
构建奇幻世界的灵感源泉。本栏目提供魔法体系、异世界构造、神话生物等玄幻奇幻元素,为新手作家构建世界观,为专业作家增添创作深度。
武侠仙侠小说资料
探索武侠与仙侠的奇幻世界。本栏目汇集传统武术、仙法秘籍、江湖传说等资料,激发新手作家的想象力,丰富专业作家的故事元素。
历史军事小说资料
穿越时空的军事历史宝库。本栏目涵盖古代至现代的战争策略、武器装备、著名战役及军事人物资料,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军事细节。
科幻悬疑小说资料
开启科幻与悬疑的创意之门。本栏目精选未来科技、神秘事件、推理逻辑等资料,为新手作家提供灵感源泉,为专业作家深化情节构建。
都市言情小说资料
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多面镜。本栏目提供都市生活、职场文化、社会现象等现实题材资料,帮助新手作家描绘真实生活,为专业作家提供深入洞察。
历史人文小说资料
【历史人文资料】栏目是网文创作的灵感宝库,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传记和文化知识。无论您是探索古代王朝的奥秘,还是构建虚构世界的框架,这里的历史资料都能助您
古代常识小说资料
深入古代世界的百科全书。本栏目提供详尽的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常识资料,为新手作家打下坚实基础,为专业作家提供丰富素材。
鬼神精怪小说资料
【鬼神精怪资料】栏目汇集了中国丰富的鬼神传说与精怪故事,为小说家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神秘与超自然现象的资料平台。无论您是编织悬疑故事还是构建奇幻世界,这里都能提
民俗文化小说资料
探索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创作注入灵魂。本栏目汇集各地传统、节日庆典、民间传说等资料,助力作家们塑造鲜活的故事背景,激发创作灵感。
人物描写小说资料
【人物描写资料】栏目是作家的宝库,提供深入的人物塑造技巧。无论是新手还是资深作者,都能在此找到灵感,从细节描写到心理刻画,打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分类写作资料
精细分类,专注创作。本栏目针对不同小说流派提供专业写作指南,从玄幻到现实,从悬疑到科幻,为各类作家量身定制写作资源。
小说素材资料
小说创作的素材宝库。本栏目囊括人物设定、场景描写、对话技巧等丰富素材,为新手作家提供创作灵感,为专业作家增添作品色彩。
中国神华体系小说资料
【中国神话体系】栏目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神话的精髓,为小说创作提供神话故事、传说人物及神秘世界观的详尽资料。无论您是构思奇幻史诗还是编织现代寓言,这里都能激发
字词句篇描写小说资料
【字词句篇描写】栏目精心策划,旨在提升作者的文字功底。本栏目涵盖词汇选择、句子构造、段落布局等技巧,帮助新手作家夯实基础,助力专业作家精炼表达。
写作技巧提升资料
本栏目精选写作秘籍,涵盖情节设计、角色塑造、文笔提升等核心技巧。无论您是新手还是资深作者,都能在此找到灵感与指导,让您的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小说角色取名资料
【角色取名资料】栏目,是网文小说创作者的命名宝典。无论您是初入写作领域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作家,这里都提供了丰富的角色命名资源和创意灵感。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各种风格的名字任您挑选,助您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网文小说通用百科资料
【通用百科资料】栏目是知识的宝库,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本栏目涵盖历史、科学、文化等多领域知识,助力作者拓宽视野,丰富作品内涵,无论是新手还是专业作家,都能在此找到创作的灵感。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资料
提升写作技能的秘籍。本栏目精选情节构建、角色塑造、文笔提升等实用写作技巧,助力新手作家快速成长,专业作家精益求精。
复制本文链接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2024-11-06 09:27:2435552

生铁和柔化处理技术

生 铁

我们通常说的“铁”分“生铁”和“熟铁”两种,包

括“钢”在内,都是以铁(Fe)和碳(C)两种元素为主

的一种合金。人们通常把含碳量在百分之○·○五以下的

叫熟铁,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的叫钢,百分之二·

○到百分之六·六七的叫生铁。

人类早期炼得的熟铁通常叫块炼铁,它是铁矿石

在八百到一千摄氏度左右的条件下,用木炭直接还原得

到的。出炉产品是一种含有大量非金属夹杂的海绵状固

体块。块炼铁和生铁比较起来,有如下几个缺点:一是

它不能从炉里流出,取出铁块时,炉膛要受到不同程度

的破坏,不能连续生产,生产率比较低,产量比较小。

二是成形费工费时。三是所含非金属夹杂比较多,要通

过反覆锻打才能排除。四是含碳量往往比较低,因而很

软。生铁的冶炼温度是一千一百五十到一千三百摄氏

度,出炉产品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产,可以浇铸成型,

非金属夹杂比较少,质地比较硬,冶炼和成形率比较

高,从而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

铁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道路和世界各国是不完

全相同的。国外一般是先有块炼铁,经过长期缓慢发展

之后才有生铁。欧洲许多地方的块炼铁是公元前1000

年前后发明出来的,但是直到公元十四世纪才有生铁。

我国却不是这样。我国冶铁术大约发明于西周时期,比

欧洲晚,可是它一经发明,不久就出现了生铁,后来者

居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生铁的国家。

1964年,江苏六合程桥镇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

铁块,经鉴定是白口生铁。这是到现在为止我国出土并

且经过科学分析的最早生铁实物。战国中晚期,铁器在

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出土的战国铁质生产工具大约十六种左右,其

中多数是生铁和它的柔化处理件,块炼铁处于辅助地

位。这表明这时我国生铁生产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我国生铁技术发明比较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

们以为在技术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冶铜术

中很早就使用了比较强的鼓风装置。二是很早就对冶炼

用的原料进行了比较好的选择和处理。三是很早就发明

了比较高大的冶炼竖炉。一般认为,我国生铁技术的发

明和发展同青铜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可锻铸铁

可锻铸铁原是白口铁经高温退火得到的一种高强

度铸铁,具有一定的塑性和冲击韧性。依热处理条件的

差别,又可分成白心可锻铸铁和黑心可锻铸铁两种:白

心可锻铸铁以脱碳为主,又叫脱碳可锻铸铁;黑心可锻

铸铁以石墨化为主,又叫石墨化可锻铸铁。

国外的白心可锻铸铁是公元1722年由法国人首

先发明的。公元1826年,美国人又发明了黑心可锻铸

铁。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都把白心可锻铸铁

叫做“欧洲式可锻铸铁”,把黑心可锻铸铁叫做“美洲式

可锻铸铁”。其实,这两种可锻铸铁,我国早在两千多

年前都已经发明了。

“洛阳水泥制品厂战国早期灰坑遗址出土过一件铁

铲,铲体基本锈蚀,只在銎(qióng)部(装柄的孔)

有部分金属残留,在金相显微镜下显示了黑心可锻铸铁

组织,基体是铁素体,上面分布着团絮状退火石墨。这

是到现在为止世界上经过科学分析的最早的铸铁可锻化

退火处理件。战国中晚期后,可锻化处理工艺有了比较

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分布地域更广了。在北

方,目前经分析过的有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的铁钁、铁

锄、铁鐏等,在南方有湖北包山出土的空首斧、湖南长

沙出土的铁铲等。第二,部分器件已经处理得比较好,

器件断面基本上是可锻铸铁组织,中心没有白口铁残

余,如燕下都的铁鐏等。汉代到南北朝时期,铸铁可锻

化技术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一是使用范围有了进一

步扩展。近年在山东薛城、河南南阳、渑池和巩义市,

北京清河和大藻台,湖北铜绿山等地,都发现了这类器

件。南阳瓦房庄出土的农器有十二作,经过分析,九件

是普通可锻铸铁,两件是铸铁脱碳钢,只有一件是白口

铁。二是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凡处理过的器伴,

中心很少有白口铁组织残留,石墨发育比较好,形态多

和现代可锻铸铁相当。这些可锻铁中,有白心的,也有

黑心的,多数是农具。

铸铁可锻化处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常温下,

碳在铸铁中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化合态,主要是

渗碳体;二是自由石墨态,有条状、团絮状、球状石墨

等。碳的存在形式不同,同一成分的铸铁,性能也是不

尽相同的。白口铁中,碳全部以渗碳体形式存在,因渗

碳体硬度很高,塑性极低,所以白口铁性硬而脆。通过

可锻化处理,白口铁中的碳或以自由石墨态形式析出,

或因氧化而去除,从而使材料强度提高,硬脆性减少,

综合机械性能得到改善。战国中期以后,我国在农业、

手工业中这样广泛地使用了铁器,可锻铸铁的发明和发

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球墨可锻铸铁

球墨可锻铸铁因所含石墨呈球状而得名。它有比

较高的强度、塑性和韧性,铸造加工性能也比较好。

1974年,河南渑池发掘了一个北魏铁器窖,里

面藏有从汉代到北魏的铁器四千多件,种类有生产工

具、兵器、日用器皿以及铸范、铁材等。有一件铁斧,

整体经过脱碳退火处理,器件断面大部分相当于含碳百

分之○·四的中碳钢,没有石墨析出。但在銎的底部发现

有球状石墨,直径是二十微米,分布在平均厚度约三,

二毫米、总长五十毫米的U形断面上,共约三十颗,外

形比较规整。这类具有球状石墨的铸件在南阳瓦房庄、

巩义市铁生沟等两汉冶铸遗址也有发现。特别值得指出

的是巩义市铁生沟一件汉代铁钁,它的石墨发育良好,

有明显的核心和放射性结构,和现行国家球墨铸铁标准

一类A级相当。从现有研究资料看,这种球状石墨应是

白口铁退火过程中得到的。

在国外,铸态球墨是1947年后使用了加入球化

剂的方法才得到的。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用白口铁退

火的方式来获得球状石墨,但是难度很大。我国古代生

铁含硅量长期偏低,在低硅的情况下,我国人民不但生

产了大量具有絮状石墨的可锻铸铁,而且生产了部分球

墨可锻铸铁,这在世界冶金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实在难

能可贵。

炼钢技术

炒 钢

炒钢因在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好像炒莱一样而

得名。

炒钢的原料是生铁,操作要点是把生铁加热到液

态或半液态,利用鼓风或撒入精矿粉等方法,令硅、

锰、碳氧化,把含碳量降低到钢和熟铁的成分范围。炒

钢的产品多是低碳钢和熟铁,但是如果控制得好,也可

以得到中碳钢和高碳钢。

炒钢工艺大约发明于西汉。近年在河南巩义市铁

生沟、南阳瓦房庄等处都发现过汉代炒钢炉遗址。巩义

市遗址断代是西汉中期到新莽,瓦房庄遗址使用时间比

较长,由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另外,铁生沟还出土了

一些炒炼产品,经分析,有的含碳量是百分之一·二

八,有的是百分之○·○四八。文献上关于炒钢的记载最

早见于东汉《太平经》卷七十二,书中说:“使工师击

治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

乃成莫邪耶。”这“水”应指生铁水。“万锻”应指生铁脱

碳成钢后的反覆锻打。

炒钢的优点是成分可适当控制,生产率比较高,

质量也比较好。在现代,人们常把由矿石直接制钢的工

艺叫一步冶炼或直接冶炼,而把先由矿石冶炼成生铁、

然后再由生铁炼钢的工艺叫两步冶炼或间接冶炼。炒钢

的生产过程也分两步:先炼生铁,后炼钢。因而在某种

意义上说,炒钢的出现便是两步炼钢的开始,是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古代铁器的

广泛使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发

明了炒钢法,在产业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马克思怀

着极大的热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不管怎样赞许也不

会夸大了这一革新的重要意义。

百炼钢

“百炼钢”以一种含碳量比较高的炒炼产品作为原

料,操作要点是反覆加热锻打,千锤百炼。现在见到的

最早百炼钢实物是东汉晚期的制件。1961年日本大和

栎本东大寺古墓出土一把东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84

年到189年)的纪年钢刀,上有错金铭文“百练清刚”字

样。“练”就是“炼”,“刚”就是“钢”。在文献中,“百炼

钢”一词最早也见于东汉晚期。曹操作宝刀五枚,称誊

是“百炼利器”;陈琳(?—217)《武军赋》说:“铠

则东胡阙巩,百炼精钢。”这些实物和文献都说明了百

炼钢工艺已经兴起。除百炼钢外,我国古代还有“卅炼

钢”、“五十炼钢”等说。1974年,山东苍山出土过一把

东汉安帝永初六年(公元112年)大钢刀,上有错金铭

文“卅湅大刀”字样;1978年徐州铜山出土一把东汉章

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大钢剑,上有“五十湅”字样;

在文献注录中还有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

年)“卅湅”金马书刀等物。看来,标以“炼数”的制钢工

艺至迟在东汉早期就已产生。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三曾对百炼钢的工艺操

作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说把“精铁”锻炼一百多火,一

锻一称一轻,待到斤两不减,就成“纯钢”了;“凡铁之

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沈括

所说的“精铁”,不应是生铁,也不是现代意义的熟铁,

由建初“五十湅”长剑、永初“卅湅大刀”等器物的科学考

察,以及有关文献来看,应是含碳量稍高的一种炒炼产

品。这种炒炼产品所含非金属夹杂是比较多的。一锻一

称一轻,是因为逐渐排除这些夹杂,氧化铁皮不断产生

并脱落了。说最后“斤两不减”,这是相对来说的,实际

上,不断地加热锻打,氧化铁皮不断地产生又脱落,重

量总要不断减轻的。渗碳和脱碳都不是百炼过程的主要

环节。百炼铜工艺的主要操作是反摄加热锻打。锻打可

以去除夹杂,减小残留夹杂的尺寸,使成分均匀,组织

致密,有时也可以细化晶粒,从而使材料强度大大提

高。曹植(192—232)在他的《宝刀赋》中称赞百炼

钢刀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沈括在《梦溪笔谈》卷

三中说百炼钢“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

与常铁迥异。”这都说明了百炼钢性能的优良。

百炼钢是在块铁渗碳钢反覆锻打的基础上,伴随

着炒钢技术、刀剑工艺的发展而兴起的。“十炼”,“三

十炼”的说法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后期就已出现,最

初是用在炼铜上的。魏晋时期百炼钢发展到了鼎盛的阶

段,之后,虽因一些技术和社会的原因而有所减弱,但

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百炼钢制作比较艰难,成本比

较高,主要用来制造宝刀、宝剑等一类贵重器物,它凝

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当时金属冶炼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水平。

铸铁脱碳钢

铸铁脱碳钢是用热处理方法制作出来的。它的操

作要点是先生产出白口铁铸件,然后在氧化性气氛中脱

碳退火,使含碳量降低到钢的成分范围以下,不析出或

很少析出石墨。它的金相组织同近代的钢和熟铁相似。

铸铁脱碳技术大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早期。洛阳水

泥制品厂战国早期灰坑遗址出土过两件铁锛,对其中一

件的銎部作了金相分析,知道它的表层已经脱碳,稍里

是珠光体,中心是白口铁组织。这表明铁锛进行过不完

全的脱碳退火处理,应属铸铁脱碳钢的前身或早期阶

段。经秦、汉、魏、晋到南北朝时期,这项技术发展到

相当成熟的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进行这种处理的

器物更多了。 近年在北京大葆台、河北武安和河南渑

池、南阳瓦房庄、郑州古荥镇、鲁山望城岗等处都有发

现,种类有铁斧、铁剪、铁铲、铁小刀、铁凿、铁笄、

铁犁、铁铧等成形件,以及梯形和长方形的小铁板等半

成品件。第二,多数器件的整个断面都已经脱碳成钢或

熟铁,中心再没有白口铁组织残余,没有或只有微量石

墨在晶粒间界析出。第三,部分器件在整体脱碳成钢或

熟铁后,经过局部锻打、刃部渗碳或其他加工,获得了

更加良好的使用性能。第四,铸铁脱碳钢主要用作手工

业工具的斧、剪以及农具的镰一类锋刃器,而一般可锻

铸铁主要用作农具的锄、钁、铲一类,至于铁釜、铁

范、轴承一类生活用器、生产工具和交通用具,多用白

口铁和灰口铁制作,说明当时人们对这些材质的性能已

经有了相当认识,也说明铸铁脱碳钢技术、可锻化处理

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南北朝时期以后,由于炒

钢等冶炼工艺和加工工艺的发展等,铸铁脱碳钢技术、

可锻铸铁技术逐渐失去了它们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唐

代以后就很少看到了。

铸铁脱碳钢的发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一

般是没有铸钢的,而锻钢生产率很低,加工成形比较

难,所含杂质比较多。我国古代利用生铁生产率比较

高、容易成型、夹杂比较少的优点,通过脱碳退火的办

法,得到一种组织和性能同近代铸钢相近的铸件,这是

我国古代冶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灌 钢

所谓“灌钢”,用宋代苏颂的话来说,就是“以生柔

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生”就是生铁,“柔”应

是一种可锻铁,只从含碳量看,应包括现代意义的钢和

熟铁。所以依苏颂所说,灌钢是由生铁和可锻铁在一起

冶炼得到的、用来制作刀剑锋刃的一种含碳比较高、质

量比较好的钢。

灌钢发明时间似可追溯到汉魏晋时期。东汉末年

王粲(177—217)的《刀铭》中说:“灌襞已数、质

象已呈。”西晋张协《七命》中说:“乃炼乃烁,万辟千

灌。”“辟”同“襞”,意思就是“叠”,指钢铁材料的多层积

叠,多次折叠。“灌”应指“灌炼”,就是“灌钢”。

南北朝时期,灌钢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南朝梁

代陶弘景说灌钢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既然灌钢已用

作刀、镰一类普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器,可见它的生产

已经比较普遍。北朝东魏北齐间的綦毋怀文用灌钢制造

了一把大钢刀,叫“宿铁刀”,“斩甲过三十札”,非常锋

利。

在历史上,灌钢有过好几种不同的操作工艺。一

种是把生铁和柔铁片捆在一起,用泥封住,入炉冶炼,

如沈括《梦溪笔谈》卷三所说:“用柔铁屈盘之,乃以

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

之‘灌钢’。”一种是把生铁放在熟铁(可锻铁)片的上

面,生铁先化,渗淋到熟铁中,如宋应星《天工开物》

卷十四所说:“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

以铁片束包尖紧,生铁安置其上,又用破草履盖其上,

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鞲,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

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

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一种是“苏钢”,它是灌

钢发展的高级阶段,灌钢的优点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

表现。

苏钢操作的要点是:先把熟铁料放到炉里鼓风加

热,后把生铁的一端斜放到炉口里加热。当炉温达到一

千三百摄氏度左右时,炉里生铁不断熔滴,熟铁料已经

软化,使用钳子钳住生铁块,使铁水均匀地浇淋到熟铁

料上。浇淋完毕后,停止鼓凤,夹出钢团,砧上锤击,

去除夹杂。一般要渗淋两次。苏钢冶炼高明的地方有两

点:一是熟铁组织比较疏松,所含氧化夹杂比较多,

硅、锰,碳含量比较高,灌炼时氧化反应比较剧烈,有

利于渣、铁分离。二是熟铁所含铁氧化物和生铁中的碳

作用后,部分铁可被还原出来,提高了金属收得率。

灌钢以生铁和可锻铁作为原料,灌炼操作在生铁

熔点以上进行,因此生产率比较高,渣、铁分离比较

好;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原料配比和鼓风等操作来控制产

品成分,因此产品质量也比较好。在公元1740年坩埚

液态炼钢法发明以前,世界上制钢工艺基本上属于固态

冶炼和半液态冶炼,渣、铁分离比较难。像灌钢这样,

成分比较容易控制,渣、铁分离也比较好,在古代制钢

技术中是十分罕见的。

有色冶金“六齐”

“六齐”是我国古代配制青铜合金的六条规定,见于

《考工记》一书,原文如下: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

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

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

之鉴燧之齐。”

郭沫若(1892—1978)认为,《考工记》原是

齐国的官书。“六齐”的“齐”同“剂”,原是调剂、配合的

意思。“金”指赤铜。“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就是六分铜一

分锡,“金锡半”就是一分铜半分锡。所以“六齐”中

各“齐”的含锡量分别是:“钟鼎之齐”百分之一四·

三,“斧斤之齐”百分之一六·七,“戈戟之齐”百分之二

○,“大刃之齐”百分之二五,“削杀矢之齐”百分之二八·

六,“鉴隧之齐”百分之三二·二。

“六齐”的成分配比规定是我国古代青铜技术高度

发展的表现,它是许多试验资料的反映和归纳。现有考

古资料表明,我国早在夏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

前十六世纪)就掌握了红铜冷锻和铸造技术,夏末商

(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初就有了青铜冶

炼和铸造,商代中期以后就创造了高度发展的青铜文

化。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中,既有大批礼器、兵器、日用

器,也有部分生产工具(包括手工业工具和农具)等。

浑厚庄重的司母戊大鼎、技术高超的四羊尊等都是青铜

器的精品。兵器都刚强锋利;响器的声音悦耳悠扬。这

些都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丰富的合金知识。

“六齐”的成分配比规定和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是

完全相合的。我们知道铜锡合金的含锡量是百分之十四

左右的,色黄,质坚而韧,音色也比较好,所以宜于制

作钟和鼎。铜锡合金含锡量是百分之十七到百分之二十

五的,强度、硬度都比较高,所以宜于制作斧斤、戈

戟、大刃和削杀矢。斧斤是工具,既要锋利,又要承受

比较大的冲击载荷,所以含锡量不宜太高,否则太脆。

戈戟、大刃、削杀矢都是兵器,都需要锋利。戈戟受力

比较复杂,对韧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兵刃中含锡量最

低。大刃(刀剑)既需要锋利,也要求一定的韧性以防

折断,所以含锡量比较高而又不太高。削杀矢比较短

小,主要考虑锐利,所以在兵器中它的含锡量最高。铜

锡合金含锡量是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三十六的,颜色最

洁白,硬度也比较高。色洁白,就宜于映照;硬度高,

研磨时就不容易留下道痕。所以这种铜锡合金宜于制作

铜镜和阳燧。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钟鼎外,“六齐”规定

成分和考古实物科学分析的成分基本上是不相符合的,

原因是:“六齐”并不是生产经验的总结,而是一种试验

资料的反映和归纳;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已对“六齐”成分

作了适当的修正。

“六齐”的产生有极大的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它

是世界上对合金成分和性能的关系的最早认识。在古代

世界中,我国青铜技术的产生并不是最早的,但发展很

快。除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外,在技术方面至少有两点:

首先是我国很早就掌握了金属冶炼所需要 的高温技

术:其次是很早具有了水平比较高的合金技术。世界上

不少国家在公元前二三千年就进入了青铜时代,但发展

缓慢。我国却不是这样。我国人民一旦发明了冶铜技

术,很快就具有丰富的合金知识,并且迅速地把整个青

铜技术推到更高的阶段,建立了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青

铜文明。

黄铜和锌的冶炼

锌在我国古代又叫“倭铅”、“白铅”。“倭铅”一名

最早见于署名“飞霞子”著的《宝藏论》(辽神册三年,

公元918年)一书中。

据文献记载和一些实物分析,我国用锌的历史大

概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汉以前。这时锌作为伴生矿成分随

铜或者随锡、铅进入铜合金中,铜器含锌量常在万分之

几的水平上,个别的比较高,也有含锌量超过百分之二

十五的。

第二阶段是西汉到来元时期。这时开始有意地把

锌的氧化物如炉甘石加入化铜炉里,氧化锌被还原并立

刻溶解到铜中,成为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就

是黄铜。这一技术是逐渐成熟的。

第三阶段至迟从明代开始,这时发明了用炉甘石

生产金属锌、55习再用金属锌配制黄铜的方法。明

《天工开物》卷十四曾详细地记述了金属锌的生产过

程:把十斤炉甘石装入泥罐,用泥封牢,晾干,用煤垫

底,用木柴煅烧。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后破罐取出,

就得倭铅,每十斤损耗两斤。原记载虽不尽完美,如遗

漏了还原剂等,但基本原理和设备同现代横罐炼锌法是

相似的。这说明至迟在明代我国就生产了比较多的金属

锌。

黄铜和锌的出现有重要的技术意义。黄铜耐蚀性

能、机械性能都比较好,在现代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并使用了金属锌的国家。

欧洲直到十六世纪才了解到锌是一种金属,十七世纪才

知道由炉甘石炼锌。这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和创造精神。

含镍白铜

我国使用含镍白铜的时间比较早,制炼工艺最初

大约是使用一种铜镍矿,后来才使用含镍矿石和铜矿或

者和铜一起冶炼的。

文献上关于“白铜”的记载开始见于东晋常璩《华

阳国志》,说在令云南会泽、巧泉一带有一座螳螂

山“出银、铅、白铜、杂药”。结合后世的大量资料看,

这“白铜”就是含镍白铜。因为那一带就产铜和铜镍矿,

东晋时候冶炼出含镍白铜是完全可能的。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我国生产和使用镍白铜的问题

作过研究。有人说早在秦汉时期,我国镍白铜就运到了

大夏国,他们还用它铸成了钱币,它的成分和中国的白

铜十分接近,含铜百分之七十七,镍百分之二十。十八

世纪的时候,西方许多人都极力仿制中国白铜,直到公

元1823年才由英国人和德国人仿制成功。以后各种各

样的仿制品都进入了市场,最流行的名叫“德国银”。我

国白铜的西传,对西方镍白铜的生产和近代化学工艺起

了很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鼓风技术和冶金燃料

水 排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人类

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我国古代又叫橐。一座炉子

用好几个橐,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或“排

橐”。用水力推动这种排橐,就叫“水排”。

水排发明干东汉早期,它是南阳太守杜诗(?—

38)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因

为它“用力少,见功多”(《后汉书·杜诗传》),所以

大家乐于使用。三国时期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

冶铁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

歇。水排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

强,因此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水排在我国沿用了很长

一个时期,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地方还在使用。

汉代水排的具体构造现在已经很难了解,由同一

时期的永碓和翻车结构推测,大约也是一种轮轴拉杆传

动的装置。我国古代水排构造的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元代

的《王祯农书》,依水轮放置方式的差别,王祯把水排

分成立轮式和卧轮式两种,它们都是通过轮轴、拉 杆

以及绳索把圆周运动变成直线往复运动的,以此达到启

闭风扇和鼓风的目的。因为水轮转动一次,风扇可以启

闭多次,所以鼓风效能大大提高。

鼓风器最早是皮囊,后来是风扇,再后是风箱。

风扇大约发明于公元十世纪以前。北宋《武经总要》前

集的行炉图,敦煌榆林窟西夏(公元1032年到1227年

立国)锻铁壁画,元代《王祯农书》的水排图,都有风

扇的形象。活塞式风箱最早见于明代《天工开物》中。

水力鼓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加大了风量,提

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里的穿透能力。这一方面可

以提高冶炼强度,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炉缸,加高炉身,

增大有效容积。这就大大地增加了生产能力。足够强大

的鼓风能力,足够高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

件。欧洲人能在十四世纪炼出生铁来,和水力鼓风的应

用是有一定关系的。水排的发明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

次伟大胜利。

冶金用燃料的发展

燃料在冶金生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一种

发热剂,也是一种还原剂;既要为冶炼过程创造必要的

高温,也直接参与冶金的物理化学过程。因此,人们对

冶金燃料提出了许多特殊要求。

人类最早使用的冶金燃料是木炭。木炭的优点

是:第一,容易获得。第二,气孔度比较大,使料柱具

有良好的透气性。在鼓风能力不强、风压不高的条件

下,这点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第三,所含硫、磷等有

害杂质比较低。一直到现在,木炭还是冶炼高级生铁的

理想燃料。

木炭的最大缺点是资源有限,所以人们一直在努

力寻找新的燃料。首先找到的是煤。

我国冶炼生铁用煤的起始年代大约可以上推到南

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约466—527)《水经注·河水

篇》说:今新疆库车县北二百里有山,人们取山上的煤

来冶炼山上的铁,供给周围的广大地区使用。一般认

为,宋代以后,冶炼用煤又有了一些发展。

但是用煤冶炼也有缺点:一是所含硫、磷等有害

杂质成分比较高,它们在冶炼过程中会渗入生铁而引起

金属加工过程中的热脆和冷脆。二是所含其他杂质也比

较多,因此炼渣多,炉子容易发生故障。三是煤的气孔

度小,热稳定性能比较差,容易爆裂,影响料柱透气

性。于是人们又进行新的探索,终于找到了另一种冶金

燃料,就是焦炭。焦炭是由煤干馏得到的,它保留了煤

的长处,避免了煤的缺点。直到现在,仍旧是冶金生产

的主要燃料。

我国冶炼用焦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清初方以智的

《物理小识》卷七,说把发臭味(挥发分多)的煤烧熔

封闭起来,就成焦炭(“礁”)了;用它“煎矿煮石”,

都“殊为省力”。在《戒庵漫笔》、《颜山杂记》、《会

理州记》等书上,也有关于炼焦的记载。

冶金用燃料由木炭到煤,由煤到焦,都是重大的

转变,这每一次转变对冶金生产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欧洲人到十八世纪初才使用焦炭,才解决了冶炼用焦的

问题。在生铁冶炼用煤和冶金用焦上,我国都比欧洲早

得多。

终身vip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