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散曲的兴起与体制
一、散曲的兴起:散曲是金末元初兴起的一种新型
诗体,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最初是从民
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金元之际,北方少数民
族新起的音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
相结合,便逐渐产生了散曲。
二、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和套数。
小令又叫叶儿,是以一支曲牌为独立单位的散曲,它是
散曲的基本单位,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除单支曲牌的
小令之外,它还有带过曲、重头曲等特殊形式。套数又
叫散套、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单曲联缀
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组曲。
第二节元代前期散曲创作
一、元代前期散曲创作概况:
元代散曲始终与杂剧保持着同步的节奏。和杂剧一
样,它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家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大都,依其社会身
份,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书会才人作家,大多具有放
诞不羁的精神风貌与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性格,可以关
汉卿、王和卿为代表;二是平民及胥吏作家,他们的作
品往往抒发出于对昏暗世道的强烈愤慨,流露出生不逢
时的满腹牢骚及慕隐乐道的消极情绪,可以白朴、马致
远为代表;三是达官显宦作家,他们的作品更多地表现
出传统的士大夫的思想情趣,可以卢挚、姚燧为代表。
总的看来,前期散曲作家特别是前两类作家继承了民间
文学的精神,随物赋形、曲折尽意地抒发自己的感慨,
挥洒自如地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风格浑朴自
然,多慷慨疏宕之气,体现出俚俗化的发展倾向。散曲
到了他们手中,堂庑始大,体制始尊,真正成为能与诗
词分庭抗礼的新体诗。
二、关汉卿
1. 关汉卿散曲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其散曲
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男女恋情和离情别绪的,
能细致入微地描摹出下层妇女的精神面貌,使得在文人
作家中长期失落的女性形象的个性得到了复活;二是感
物抒情之作,内中充满世俗化的玩世享乐情调和叛逆传
统的精神;三是描写自然风光。
2. 关汉卿散曲的成就未能达到他的杂剧创作的高
度,但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前期散曲的本色:一是质朴自
然,真率爽朗,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市俗情趣。二是
无论何种题材,他都写得肆意畅情,肆无忌惮,一至于
淋漓酣畅而后快。三是艺术风格多样,在同时代人中最
为丰富,但其主导风格是本色自然,并融入诙谐之趣。
关汉卿隐逸玩世的人生态度,放荡不羁的浪子作风,自
然本色的曲作风格,都极大地影响了元代的士林风尚和
散曲创作。代表作品有[南吕•一枝花]《不伏
老》、[双调·沉醉东风]《别情》。
三、马致远
1.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
辑入《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广泛,其中叹世归隐
一类的作品最多,此外还有描写自然景物、表现男女恋
情、咏史怀古等类型的作品。其作品的思想倾向也较为
复杂,既有壮志未酬、愤世疾俗的感慨,也有对超脱旷
达、隐逸避世思想的咏叹,交织着入世与出世、恋世与
愤世的矛盾心态,也蕴含着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
2. 马致远号为“曲状元”,其散曲的艺术成就在整个
元代都是最高的,是元曲豪放派的主将。其作品开拓了
散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风格疏宕
宏放,语言清新俊丽,能创造出不同于诗词的独特的意
境,并显示出散曲语言由俗转雅的趋向,套数[双调
226;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调•天净沙]
《秋思》是其散曲的代表作品。
四、白朴
白朴的散曲今存小令37首,套数4套。其内容大致
可分为叹世、写景与描写恋情三类,部分作品抒发了内
心的抑郁之情,表现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对遁世归隐生活
的向往。白朴散曲的风格较为朴实俊秀,文字清丽婉
约,具有较为浓郁的诗意。
五、张养浩
1.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收
小令161首,套数2套。他的散曲有的揭露了仕途险
恶、世态炎凉,有的抒写了归隐林泉的超脱闲适,有的
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尤其是他把咏史怀古
引入散曲创作,扩大了散曲的表现内容。
2. 张养浩是元散曲豪放派的大家,风格豪放飘逸,
行文自然朴实,散文化和诗化的迹象较为突出,在一定
程度上显现出文人雅化的特色。小令[中吕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读]
一、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1. 这是关汉卿一组著名的自述其心志性情的套曲,
也是他风流放诞生活的自我表白和桀骜不驯性格的真实
写照。作品用第一人称,极力叙写“我”混迹烟花、饱经
风月的浪子生涯,笔调酣畅淋漓。这一“浪子”形象既带
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是书会才人群体精神的集中概
括。作者的故示狂诞,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抗议;寄
迹风月,实际上是对传统道德的反叛。外表形式的放荡
不羁、玩世不恭凸现的是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与刚
毅倔强永不妥协的铮铮风骨。但作品中也流露出一定的
消极颓废思想与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
2. 此曲的艺术特点:
(1)此曲把真切的现实与浪漫的夸张紧密结合在一
起,从而刻划出一个理想化、性格化的“浪子”形象,形
成了独特的“这一个”。
(2)全篇行文恣肆,挥洒自如,风格豪放明快,气
势磅礴有力,情感浓烈奔放,充分体现了散曲审美取向
的特色。
(3)全曲的语言诙谐洒脱,活泼生动,句式灵活多
变,伸缩自如,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在行文
中,大量使用衬字,普遍采用对偶、排比、对比、比喻
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1. 这首小令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
韵》),也是元代散曲中最富盛名的作品。此曲选取旅
途秋暮的多种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抒发了漂泊天涯的
游子悲秋思乡的情怀。
2. 《秋思》的艺术特点:
(1)精心选景,巧妙构思,构筑出鲜明的意象。起
首三句,作者精心选取常见而富于特征性的九种自然景
物,勾勒出萧瑟苍凉的暮秋黄昏图,同时每种景物都构
成一种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没有任何词语的连接,纯
以意象并置与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渲染出
天涯游子的无限愁思。曲中意象众多却不散乱,密集却
不拥挤,又共同组合成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显示出构
思的巧妙。
(2)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全
曲重在抒情,却又主要写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创
造出一种清冷悲凉的艺术境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同时又将天涯飘泊的孤寂、落寞与无奈抒写得淋漓尽
致,成为游子思归的绝唱。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赞誉
这首小令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正指出了
它在造境方面的特色。
三、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1. 此曲是作者晚年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赴关中赈灾
时所作。作者途经潼关,凭吊历史遗迹,追思历代盛
衰,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了
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尤其是“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的议论,揭示了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实质,大大
深化了主题,立意高远,精警遒劲。无论是思想性还是
艺术性,这首小令都是元曲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2. 此曲的艺术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和咏史的紧密结合。前三句
写景,气势雄浑;接着渡入怀古,寄寓深沉;最后转入
议论,鞭辟入里,其中又有沉郁苍凉的情感贯串其间,
整支曲子层层深入而又一气呵成。
(2)历史与现实、吊古与伤今的紧密结合。作者俯
仰今古,咏叹兴亡,以“潼关”、“西都”两个有着丰富内
涵的古迹把历史和现实衔接起来,驰骋想象,纵横古
今,使全曲具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性。因
此,此曲名为怀古,实是伤今,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全曲以奔放浩荡的气韵、痛快犀利的笔墨,在
悲凉旷达的艺术氛围中,创造出诗一般的深邃意境,风
格豪放,感情沉郁,意蕴精深,语言凝炼,发人思索。
第三节元代后期散曲创作
一、元代后期散曲创作概况:
同杂剧一样,元代后期,散曲的创作中心转移到南
方的杭州,散曲作家的主体基本上是由南方人或移居南
方的北方人构成,代表作家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
等。与前期散曲创作相比,后期散曲创作风貌有了比较
明显的变化。首先,散曲的题材内容被不断拓展,其表
现领域得到极大扩张,从而使诗坛呈现并确立了诗、
词、曲鼎足而立的新格局。其次,在思想情调方面,前
期散曲中那种由于政治失意而产生的愤激和幻灭的情绪
已逐渐淡化,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为时代的主流。再
次,在艺术风格上,由前期散曲的粗犷豪辣逐渐走向清
雅典丽,讲究格律词藻,出现了诗词化、规范化的倾
向。
二、张可久
1. 张可久是元后期专致力于散曲创作的作家,现存
小令855首,套数9套,近人辑为《小山乐府》,他也
是元散曲保存作品最多的一家。他的散曲题材广泛,既
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之作,也有充满愤激之情的叹世
之作,还有描写闺思离情、酬唱赠答等作品,最多也最
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的是以表现隐居生活的高逸情趣和
咏诵山水为主的作品。
2. 张可久是一代曲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也是元散曲
清丽派的典型代表。他以传统的诗词格局创作散曲,使
散曲远离俚俗而归于典雅。其曲清而且丽,华而不艳,
风格典丽雅正;注重锻字练句,对仗工整;善于融铸前
人诗词名句入曲,讲究蕴藉骚雅。代表作品是套曲[南
吕一枝花]《湖上晚归》,被明人李开先誉
为“古今绝唱”(《词谑》)。
三、乔吉
乔吉现存小令209首,套数11套,他的散曲多为寄
情山水和青楼调笑之作,也有一些愤慨现实的作品。他
向与张可久并称,也是元散曲清丽派的杰出代表。其曲
清丽秀雅,婉约多姿,注重音律的和美,讲究字句的锤
炼。与张可久相比,乔吉较多地保留了前期散曲质朴直
率的传统,雅俗兼备;其想象也更为大胆丰富,往往出
奇制胜,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睢景臣
睢景臣,今存套数3篇,他注意发挥套曲能容纳广阔
生活题材的长处,为散曲开拓了题材范围。曲文纯朴本
色,保持着早期散曲的语言特点,而同当时清丽典雅的
倾向迥然不同。代表作品是[般涉哨遍]《高祖还乡》。
[作品讲读]
一、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 关于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的故事,《史记》、
《汉书》都有记载,而睢景臣却虚应故实,别出机杼,
以一个乡民的口吻娓娓道来,首先写高祖还乡前乡民们
忙乱不堪、胡乱折腾的景象,接着写豪华显赫、威严无
比的仪仗排场在乡民眼里却只是荒唐滑稽,最后写不可
一世、目中无人的汉高祖原来竟是过去在乡里敲诈勒
索、胡作非为的刘三。这样就剥落了笼罩在高祖身上华
丽高贵的衮衣,还原其流氓无赖的本相。对至高无上的
皇权进行了如此大胆的否定和辛辣的讽刺,充分显示出
作者超人的胆识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此曲不愧为绝妙
的讽刺文学杰作。
2. 此曲的艺术特点:
(1)构思新颖,制作新奇。作者选取一个没有多少
世面但又曾与刘邦有过交往的乡民作为叙述者,采用戏
剧代言体的形式,让一切景象都由他的眼中看出、由他
的口中讲出,于是所有的场景都像哈哈镜一样变了形,
变得极其滑稽可笑:“衣锦还乡”的隆重场面成了拿腔作
势的闹剧,趾高气扬的皇帝也不过是地痞无赖,唯其如
此,作品的揭露才更为无情,嘲弄才更为痛快,从而产
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2)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此曲按时间顺序依次铺
叙人物场景,展开情节冲突,从准备接驾到仪仗出现,
直至刘邦的出场和露底,情节被推向高潮,作品至此也
戛然而止,这样就如同剥笋一般,一层一层剥去皇帝老
儿的虚伪面目,使之原形毕露,全篇场次分明而又层层
推进,叙事条畅而又井然有序。作品的人物形象也十分
鲜明,刘邦还乡时的傲慢无人、装腔作势与昔日的丑恶
行径,在强烈的反差中得到凸现,乡民的懵懂无知、诙
谐幽默与正直坦率的性格也跃然纸上。
(3)语言通俗本色,生动活泼。全篇的整个语言表
述过程,都是在乡民的独白、旁白和对白中完成的,都
是地地道道的俚言口语,粗犷朴野,辛辣犀利,嬉笑怒
骂,皆成妙文,充分表现出散曲的当行本色,令人读来
兴趣盎然,痛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