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南戏的兴起与发展
一、南戏。南戏是指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
曲形式,它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
剧”或“永嘉杂剧”。
二、南戏的产生和发展:
1. 形成期。南戏的产生要早于杂剧,最早出现在北
宋末南宋初的温州民间。
2. 衰落期。元灭南宋之后,杂剧创作风靡一时,南
戏一度衰落,但仍在民间流行。
3. 繁荣期。元末明初,随着南戏在艺术上的提高,
南戏得到迅速发展。明代前期,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
三、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主
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张协状元》、《宦门
子弟错立身》与《小孙屠》。
第二节元末“四大南戏”
一、四大南戏
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
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
奇”,简称荆、刘、拜、杀。
二、《荆钗记》与《白兔记》
1. 《荆钗记》一般认为是柯丹邱所作,写宋代文人
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
故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动其
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在艺术上,它
的最大特色是把主人公置于命运的风头浪尖上进行刻
画,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情节曲折跌宕,特别适宜于舞
台演出。其次,结构颇为精巧,利用荆钗这一道具贯穿
全剧,使得关目紧凑。再次,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较
强。
2. 《白兔记》通过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悲
欢离合的故事,表达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
泰时”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首先剧本成功地描绘出
李三娘这一普通妇女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她忍辱负重、
忠贞不渝、坚韧顽强的性格。其次,能以富有生活气息
的细节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次,具有浓厚的民间文
学色彩,充满朴野之趣。
三、《拜月亭》与《杀狗记》
1.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系根据关汉卿杂剧
《拜月亭》改写而成,作者相传是施惠。它是“四大南
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名剧。此剧以金末动乱为
背景,描述了蒋世隆和王瑞兰、陀满兴福和蒋瑞莲两对
年青人在乱世中流离失所,历经磨难,最终结为夫妻的
离合悲欢。此剧谴责了嫌贫爱富的封建门第观念,歌颂
了患难与共的男女真情,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
才子佳人戏的格局。在艺术上,首先是把爱情故事置身
于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上去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风
貌,也使故事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第二,人物刻划
相当成功,善于描摹人物细致微妙的内心活动及矛盾心
理,塑造人物丰富的性格。第三,情节曲折生动,关目
奇巧,在悲剧性的情节中巧妙地运用巧合、误会、插科
打诨等表现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第四,曲文本
色自然,而又时露机趣,富有形象性和节奏感。
2. 《杀狗记》根据元杂剧《杀狗劝夫》改写而成,
主要写封建家庭中兄弟、夫妻和叔嫂之间的矛盾冲突,
对酒肉朋友的卑鄙势利暴露得较为充分,宣扬了“亲睦
为本”、“妻贤夫祸少”的封建意识,道德说教气息较为
浓郁,艺术上也比较粗糙。
第三节《琵琶记》
一、《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代表了南戏创作的
最高成就,它是高明根据民间流行的南戏《赵贞女蔡二
郎》改编的。作者对原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
主旨均进行了重新处理:蔡伯喈由三不孝(生不能养,
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变成了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
不从,辞官不从),由原来不忠不孝的被谴责对象变成
了全忠全孝的正面典型,原先的悲剧也被大团圆的结局
所替换。
二、《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琵琶记》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一方面作者的主
观动机是宣扬封建教化,“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这一思想贯穿全剧;另一方面,作品在极力歌颂主人
公“有贞有烈”、 “全忠全孝”的同时,又真实地描绘了功
名利禄和家庭幸福的冲突,“事君”和“事父”的冲突,理
念和情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就暴露出封建社会、封
建道德本身的矛盾,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具有
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 此剧在刻划人物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蔡伯喈
是一个孝义两重的正面人物,他够不上“全忠全孝”,但
又是既忠且孝,这样就揭示了封建伦理自身的不合理
性;作品还写出了蔡伯喈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反映
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复杂心态。赵五娘是剧中塑造得
最为动人的形象,她温顺善良,吃苦耐劳,忘我牺牲,
坚韧不拔,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
德。
2. 结构严谨,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相互对照。自蔡
伯喈离家赴试后,剧情就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蔡伯
喈中第、为官、招亲,在牛家尽享荣华富贵;另一条是
赵五娘在家苦守、服侍公婆、糟糠自厌、祝发买葬,陷
入悲苦的困境。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剧情发展有起有伏,
场面安排有热有冷,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的奢华与凄
凉,于强烈的反差中深化了悲剧效果,同时也使作品展
示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3. 语言的运用相当出色。其曲白既接近口语,又富
于文采。还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
同风格的曲词。
[作品讲读]
一、高明《琵琶记》第二十出“糟糠自厌”
1. 《糟糠自厌》“实为一篇之警策”,也是刻划赵五
娘形象的重头戏。蔡伯喈上京赴试,杳无音信,赵五娘
在家含辛茹苦地侍奉年迈的公婆,承受着苦难的煎熬,
又恰逢连年灾荒,她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省下口粮
供养公婆。她的孝心却引起了公婆的误解和责难,但她
始终毫无怨言,默默忍受着一切不幸和苦难。公婆得知
真情后,悲苦交加,双双昏倒。她的身上生动地体现了
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和舍己为
人的美好情操。由于作者是在典型环境中塑造赵五娘的
典型性格的,因而使这一形象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孝妇
贤妻,赢得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2. 《糟糠自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善于通过语言
和行动来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理活
动,文情凄婉,真挚动人。尤其是赵五娘独唱的四
支“孝顺歌”,被称为是神来之笔,曲词写赵五娘这个被
遗弃的糟糠之妻吃糠,不禁触景伤情,悲从中来:她由
吃糠之苦,联想到糠历经砻、舂、筛、簸种种磨难之
苦,由此又想到了自身的命运之苦;她进而由糠联想到
米,又由糠和米的两处分飞、一贱一贵想到夫妻久别、
终无见期;由自己命运似糠,又想到自己尚不如糠,糠
亦可吃,自己却不知要埋在何处。此曲借物抒怀,设喻
巧妙,又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把赵五娘的悲怆情怀与
悲惨命运表现得细致熨贴。此出的曲文本色自然,朴素
晓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