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况
• 发病情况:阿尔茨海默症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呈慢性进行性发展。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在 65 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大约为 5% - 10%,而在 85 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可高达 20% - 30%。
• 疾病危害:它会逐渐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定向力(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判断能力)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使患者逐渐丧失自理能力,最终可能因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而离世。
病因及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
• 约 5% - 10% 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目前已发现多个与该病相关的致病基因,比如早老素 1(PSEN1)、早老素 2(PSEN2)以及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等。这些基因突变可导致淀粉样蛋白前体代谢异常,进而产生过量的 β- 淀粉样蛋白(Aβ),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 载脂蛋白 E(APOE)基因的 ε4 等位基因是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症最重要的遗传危险因素,携带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患此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 神经病理改变:
• β- 淀粉样蛋白沉积:Aβ 异常聚集形成的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正常情况下,Aβ 在大脑内可被代谢清除,但在病理状态下,其产生过多或清除不足,会在脑内不断沉积,破坏神经细胞周围的微环境,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和信号传递。
• 神经原纤维缠结:细胞内的微管相关蛋白 Tau 发生过度磷酸化,使其不能正常维持神经元细胞骨架的稳定,进而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这种缠结会影响神经元内物质运输等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神经元丢失及脑萎缩:随着病情进展,大脑中的神经元会逐渐丢失,尤其是在海马体(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脑区)、大脑皮层等区域更为明显,进而导致脑萎缩,大脑体积变小,脑沟变宽、脑回变窄。
• 其他因素:
• 脑部炎症反应:神经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脑内的免疫细胞)被异常激活,释放出炎症因子等物质,在清除病理产物的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神经细胞造成损伤,加剧病情发展。
• 血管因素:脑血管病变、脑血流量减少等血管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发展也存在关联,血管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大脑的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废物排出,进而促使神经细胞受损。
• 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长期的头部外伤、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吸烟、高脂肪饮食等)、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不过这些因素具体如何影响发病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临床表现
• 早期表现:
• 记忆力减退:通常是近记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患者可能会反复忘记刚刚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比如经常忘记钥匙放在哪里、刚吃过饭却又要去吃等,但对远期记忆(如儿时的经历等)往往相对保留较好。
• 学习能力下降:难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比如学习使用新的电子产品等会变得很困难。
• 语言障碍:有时会出现找词困难,在表达想法时不能准确地说出合适的词汇,或者语言变得重复、啰嗦。
• 情绪及性格改变:可能变得较以往更容易焦虑、抑郁、淡漠,性格上也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比如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固执等。
• 中期表现:
• 记忆障碍加重:不仅近记忆力进一步下降,远期记忆也开始受到影响,对过往熟悉的人和事也逐渐模糊。
• 认知功能全面受损:定向力出现问题,分不清时间、地点,外出可能会迷路;计算能力下降,简单的算账都难以完成;思维能力减退,理解复杂事物、进行逻辑推理变得困难;执行功能障碍,无法按步骤完成一些日常活动,如做饭的顺序错乱等。
• 行为异常:可能出现一些精神行为症状,如凭空看见不存在的人或物(视幻觉)、怀疑家人偷自己东西(妄想),还会有反复翻找东西、无目的走动等行为,睡眠也常常出现紊乱。
• 晚期表现:
• 严重的认知功能丧失:几乎完全丧失记忆,不认识家人和朋友,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语言表达能力基本丧失,只能发出简单的声音或词语。
•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全方位照顾,包括进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肢体活动也可能因长期卧床等原因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情况。
• 身体机能衰退: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并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疾病,最终因这些并发症导致身体机能进一步恶化而死亡。
诊断方法
• 临床评估: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其症状表现、病程发展情况等进行初步判断,了解患者的记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血管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认知障碍)。
• 认知功能测试:常用的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通过让患者完成一些涉及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计算、定向等方面的测试题目,来量化评估其认知功能受损的程度。
• 影像学检查:
• 头颅 CT:可以观察到大脑的结构变化,在疾病中晚期能看到脑萎缩的表现,但对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脑内的结构,尤其是海马体等关键部位的萎缩情况,还可发现脑白质病变等异常,对于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有一定帮助。
•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可以检测脑内特定分子(如 β- 淀粉样蛋白、葡萄糖代谢等)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病理改变,比如观察到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的部位及程度,不过该检查费用较高,且不是常规开展的项目。
•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甲状腺功能、维生素 B₁₂水平等检测,主要目的也是排除其他可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原因。另外,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特定标志物(如 Aβ₄₂、总 Tau 蛋白、磷酸化 Tau 蛋白等)水平变化,对诊断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脑脊液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需谨慎考虑。
治疗及干预措施
• 药物治疗:
•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脑内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加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主要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对缓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一定效果。
• 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NMDA 受体拮抗剂):美金刚是代表药物,它可以调节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作用,减轻谷氨酸能神经毒性,对中、重度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等有一定改善作用,常与胆碱酯酶抑制剂联合使用。
• 其他药物:针对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如幻觉、妄想、焦虑、抑郁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但需谨慎使用,以防加重认知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西酞普兰等)、抗焦虑药物(如丁螺环酮、劳拉西泮等)进行对症治疗。
• 非药物干预:
• 生活方式调整:鼓励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健康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优质蛋白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戒烟限酒,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 认知训练:家属或专业人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认知训练,如回忆过去的事情、做简单的算术题、玩拼图、下棋等,锻炼其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照顾与关怀:由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需要家人给予悉心照顾,包括日常生活起居、安全防护(防止走失、跌倒等)等方面,同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
疾病预防
• 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有助于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强大脑功能,降低患病风险。
• 合理饮食:遵循 “地中海饮食” 模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橄榄油等,少吃红肉、加工肉类及高糖、高脂肪食物,这种饮食结构被认为对大脑健康有益。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大脑造成损害,戒烟以及控制酒精摄入量(男性每天不超过两个标准饮酒单位,女性每天不超过一个标准饮酒单位),可减少患病隐患。
• 积极社交: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多参与社交活动、与朋友聚会聊天、参加兴趣小组等,能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预防认知功能减退。
• 大脑健康维护:
• 学习新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如学习一门外语、一种乐器等,保持大脑的可塑性,刺激大脑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延缓大脑衰老。
• 控制慢性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脑血管健康,进而增加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风险,通过合理用药、生活方式调整等将病情控制在稳定状态很重要。
• 头部保护:注意避免头部外伤,尤其是严重的头部撞击等,因为反复头部外伤可能会使患病风险升高。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复杂且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生活的疾病,目前虽然还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