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冥在多部古籍中有记载。在《山海经》中,北方海神禺强又叫玄冥,他是黄帝之孙,颛顼的重臣,同时还是上古时期的风神、瘟神、水神,其形象是人面鱼身,脚踩两条红蛇,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山海经》中还记载禺强在海中的形象是一条巨鲲,在空中的形象是一只巨鸟,有不少神话学者认为《庄子》中鲲鹏的原型就是禺强。此外,《大荒东经》记载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 郭璞注释禺京字玄冥,即黄帝之孙禺京,他与父亲禺䝞同为海神,分别管辖北海和东海,人面鸟身,两边的耳朵上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
在《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载 “禳火于玄冥、回禄。” 杜预注玄冥为水神。《淮南子》记载 “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绳而治冬”“北方之极…… 颛顼、玄冥之所司北者万二千里。” 这里的玄冥指的是北方天帝颛顼的 “佐神”。《初学记》记载 “北海之神曰玄冥。” 西周的姜太公在《太公金匮》中也称 “北海海神为玄冥,曾助武王伐纣。”
在《楚辞・远游》中洪兴祖补注 “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东汉的张衡在《思玄赋》中说 “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 此后玄冥也成为水神的象征,且在某些史籍记载中,玄冥是指一种由龟和蛇组合而成的圣兽,即是玄武。因武、冥古音相通,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玄冥在不同古籍中的记载形象各异,但总体来说与水、北方、神等元素紧密相关。
《山海经》中玄冥形象
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记载:“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记载:“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这里的禺强也叫玄冥,其形象为人面鸟身,耳朵上挂着青蛇,脚下踩着青蛇或赤蛇。在《山海经》中,玄冥既是北方之神,也是海神、风神等。他的形象充满神秘色彩,人面鸟身的组合体现了古人对于神秘力量和自然元素的融合想象。人面代表着与人类的某种联系,可能暗示着玄冥在神话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而鸟身则赋予了玄冥飞翔的能力和与天空的关联,象征着其超越凡人的神性。青蛇和赤蛇的装饰进一步增添了玄冥的神秘气息,蛇在古代文化中常常具有神秘、力量和智慧的象征意义。
《左传・昭公十八年》中玄冥形象
《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载:“禳火于玄冥、回禄。” 杜预注:“玄冥,水神。” 在这里,玄冥主要被描述为水神的形象。水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生命、农业、繁衍等密切相关。玄冥作为水神,可能被人们视为掌控水资源、调节雨水的神灵。水神的形象通常与滋润、滋养万物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玄冥可能被赋予了带来雨水、滋润大地的职责。他的存在对于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人们通过祭祀玄冥等水神,祈求风调雨顺、水源充足,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
《淮南子》中玄冥形象
《淮南子》记载:“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绳而治冬。”“北方之极…… 颛顼、玄冥之所司北者万二千里。” 在《淮南子》中,玄冥是北方天帝颛顼的佐神,负责治理冬季。玄冥与北方、水、冬季紧密联系在一起。冬季是一年中的寒冷季节,玄冥作为冬神,象征着寒冷、寂静和收藏。他的形象可能与冬季的特点相呼应,代表着内敛、深沉和稳定的力量。作为北方之神,玄冥可能被赋予了掌控北方地域的神秘力量,与北方的寒冷气候、广袤大地等元素相关联。同时,作为颛顼的佐神,玄冥在神话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辅助角色,协助颛顼管理北方的事务。
《初学记》中玄冥形象
《初学记》记载:“北海之神曰玄冥。” 在这部古籍中,玄冥被描述为北海之神。北海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视为神秘、广阔的地域,玄冥作为北海之神,掌控着这片海域的力量。他可能被赋予了保护海洋生物、调节海洋气候、掌控海洋风暴等职责。北海之神的形象体现了古人对于海洋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向往。玄冥的存在象征着海洋的深邃和不可知,人们通过对玄冥的崇拜,表达对海洋的敬畏之情,同时也祈求海洋的安宁和富饶。
《太公金匮》中玄冥形象
《太公金匮》记载北海海神为玄冥,曾助武王伐纣。这里的玄冥作为北海海神,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神秘的能力。他能够参与人间的重大事件,如助武王伐纣,说明玄冥在神话体系中不仅仅是自然神,还与人类的历史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玄冥的海神形象可能赋予了他掌控海洋风暴、保护航海安全等职责。在古代,航海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活动,人们对海洋的力量充满敬畏,玄冥作为北海海神,可能被人们视为航海的保护神,祈求他在航海过程中给予保护和指引。
综上所述,玄冥的形象在《山海经》《左传・昭公十八年》《淮南子》《初学记》《太公金匮》等古籍中都有记载。他的形象丰富多样,既是水神、冬神、北方之神,又是北海之神、海神等。玄冥的形象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力量、神秘元素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想象。他在古代神话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力量和职责,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