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在秦汉时期是高级官员,属于三公之一。以下将对太尉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太尉的职权
太尉在秦汉时期的职权主要是掌兵统武、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其职权范围虽随时代不同有所差别,但这一核心权力始终为律令所保障。例如,在西汉北军初设之时,掌北军者并非中尉,而为太尉。惠帝时所设之太尉,本为中尉之尊号。文帝即位后设卫将军侵夺太尉掌北军之权,后复以中尉代卫将军。从掌北军这一核心职权来看,太尉、中尉和卫将军三个职位在一定程度上实为一体,迭代相继。
在东汉时期,“太尉掌兵事” 有着特定的历史脉络。《续汉书・百官志》“太尉” 条存在脱文。复原后,东汉三公制呈现为太尉掌兵事、司徒掌人民事、司空掌水土事的三分结构。这种结构显示的是三公在现实政务层面的分工。
二、太尉与天人话语体系的关系
在两汉的天人话语体系中,司马主天的共识使太尉与天道发生了联系而获得天公之名。三公分责又进一步成为太尉面对灾异承担责任乃至被策免的依据。在复杂的灾异政治中,司马主天、三公分责成为皇帝转嫁道德责任、巩固自身统治以及外戚和宦官打击政敌、排斥异己的理论武器。因而,以太尉为代表的三公不得不成为两汉灾异政治的牺牲品。
三、太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变化
1. 西汉时期:西汉北军初设之时,太尉掌北军。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太尉的职权也在不断变化。例如,文帝即位后设卫将军侵夺太尉掌北军之权,后又以中尉代卫将军。这一过程显示了太尉地位的不稳定性。此外,中尉一职的演变波折对其地位造成了影响,当是其被后世学者摈于 “九卿” 之外的原因之一。
2. 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太尉掌兵事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从王莽辅政时期到新莽王朝,随着内辅位置为新设的 “四辅” 占据,原来的三公被外朝化,开始分担具体政务。但大司马转向主兵之任,是在地皇年间形势危急时出现的临时措置。大司马的这一转变为其后的更始政权所继承,并进而影响到了刘秀集团创业期的大司马。东汉 “太尉掌兵事” 的历史脉络来自于以上过程。
综上所述,太尉在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其职权、与天人话语体系的关系以及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变化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
秦汉时期太尉的具体职权有哪些变化?
一、秦朝时期
在秦朝,太尉作为高级武职,其职权主要与军事相关。秦玺印制度中,高级武职有 “邦尉” 到 “大尉” 的称谓调整。虽然关于秦朝太尉的具体记载相对较少,但可以推测,其主要职责是掌兵统武,负责军事事务的领导和指挥11。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治国,不重视道德教育而崇尚专制和严刑峻法。在这样的统治思想下,太尉在军事领域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和稳定。
二、西汉时期
与天道联系及灾异责任
1. 在两汉的天人话语体系中,司马主天的共识使太尉与天道发生了联系而获得天公之名。太尉为秦汉时期的高级官员,属于三公之一,其职权范围随时代不同有所差别,但掌兵统武、参与军国大事决策的权力却始终为律令所保障。
2. 三公分责又进一步成为太尉面对灾异承担责任乃至被策免的依据。在复杂的灾异政治中,司马主天、三公分责成为皇帝转嫁道德责任、巩固自身统治以及外戚和宦官打击政敌、排斥异己的理论武器。因而,以太尉为代表的三公不得不成为两汉灾异政治的牺牲品。
太尉罢置与诸将军的常设化
武帝以降,西汉最高武职出现太尉罢置与诸将军的常设化。与此相伴,武职用印中,将军及幕府吏员类开始占有较大比重11。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太尉的地位和职权有所削弱,而将军的地位逐渐上升。
三、东汉时期
“省官并职” 下的变化
光武中兴,“省官并职”,“务从节约”。对于东汉将军系统的认识,目前仍当遵从《续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以往断为东汉的相关属官属吏用印,除个别见于汉末,更多应当归入魏晋时期11。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尉的职权可能进一步受到限制和调整。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太尉的职权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秦朝主要负责军事事务,到西汉时期在天人话语体系中与天道联系并承担灾异责任,同时随着太尉罢置与诸将军的常设化,其地位和职权有所削弱,再到东汉时期在 “省官并职” 的政策下,太尉的职权进一步受到限制和调整。这些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太尉在两汉天人话语体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一、与天道发生联系获得天公之名
在两汉的天人话语体系中,司马主天的共识使太尉与天道发生了联系。太尉作为秦汉时期的高级官员,属于三公之一,其职权范围虽随时代不同有所差别,但掌兵统武、参与军国大事决策的权力始终为律令所保障。由于司马主天这一观念的存在,太尉在人们的认知中与天道产生了关联,进而获得了天公之名。
二、面对灾异承担责任乃至被策免
三公分责又进一步成为太尉面对灾异承担责任乃至被策免的依据。在复杂的灾异政治中,司马主天、三公分责的观念使得太尉在出现灾异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当发生自然灾害或异常现象时,人们往往会将其视为上天对人间的警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与天道有联系且在三公体系中承担一定职责的太尉,就可能成为被问责的对象。如果灾异较为严重,太尉甚至可能被策免。
三、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司马主天、三公分责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还成为皇帝转嫁道德责任、巩固自身统治以及外戚和宦官打击政敌、排斥异己的理论武器。对于皇帝来说,当出现灾异时,可以将责任归咎于三公,尤其是太尉,以此来减轻自己的道德压力,巩固统治地位。而外戚和宦官也可以利用这一观念,在政治斗争中攻击政敌,将灾异的责任推给他们,从而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因此,以太尉为代表的三公不得不成为两汉灾异政治的牺牲品。
四、东汉太尉的历史脉络与天人话语的关系
从 “司马主天” 到 “太尉掌兵事” 的历史脉络也显示了太尉在天人话语体系中的演变。东汉三公制呈现为太尉掌兵事、司徒掌人民事、司空掌水土事的三分结构,这种结构显示的是三公在现实政务层面的分工。西汉后期的今文家说秉持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的 “三公分职” 说,主要指三公分别对应某一方面的宇宙秩序及相关灾异,而非政务分工。成哀时期的 “三公制” 建设运动在受到 “三公分职” 说影响的同时,其制度实践和理念内涵与古文家说也有相通之处。从王莽辅政时期到新莽王朝,随着内辅位置为新设的 “四辅” 占据,原来的三公被外朝化,开始分担具体政务。大司马的转变为其后的更始政权所继承,并进而影响到了刘秀集团创业期的大司马。东汉 “太尉掌兵事” 的历史脉络来自于以上过程,这也体现了太尉在不同时期天人话语体系中的变化和发展。
综上所述,太尉在两汉天人话语体系中扮演了复杂而重要的角色,既与天道发生联系,又在灾异政治中承担责任,还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其历史演变也与天人话语密切相关。
从西汉到东汉太尉的地位变化历程是怎样的?
• 西汉时期太尉的地位:
• 时置时废:楚汉相争时,刘邦身边一直有太尉相随征战。入关以后,太尉时置时废,总的来说,若有危及江山之战事,或新皇登基之典仪,则置;若天下太平、君臣相安,则废21。建元二年(前 139 年),朝廷彻底废弃太尉一职。
• 职权与地位:太尉乃国家掌兵之权臣。废太尉而置大司马意味着掌兵之权收归中朝,是强君权、削臣权的需要。
东汉时期太尉的地位变化:
• 职权范围扩大:东汉太尉的职权范围扩大,政治地位大为提升。太尉主管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巨大。
• 人选变化:多选自儒者文吏,注重品德与才干,同时太尉的地域来源亦有扩大。
• 政绩显著:东汉太尉的政绩不容忽视。
• 受制约因素:东汉君主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在总结理政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尚书台阁的权力,制约了太尉辅政作用的发挥。
综上所述,从西汉到东汉,太尉的地位经历了从时置时废、掌兵权臣到职权扩大、政治地位提升但又受尚书台阁权力制约的变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