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律管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多种用途的器具。
律管以竹管、金属管等制成,是古代定音器具。据记载,律管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 11 世纪,如《史记》所载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之后三千年,中国乐律学理论与实践一直持续发展,新的突破层出不穷。古代西方音高标准器以弦线为主,而古代中国也采用过弦线式音高标准器,但也有以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律管。
律管有多种类型,按制作材料分,有竹律、铜律、玉律;按用途分,有竽律、笛律等。律管为多管制,一管一音。如故宫博物院藏金编钟侧面刻有各自的律名,与清代乐律中的四倍律及正十二律对应。古代十二律管的长度依次递减,从最长的 27 厘米,到最短的 15 厘米,管子越长声音越沉闷,反之就越清脆。温度也会影响律管,温度越高声音越清脆,反之就越沉闷。
在古代,律管不仅用于定音,还被赋予了其他特殊的用途。例如,在道教中,竹子做的 “律管” 可直接用于治疗身体疾病,其功能原理在于 “候气”“导气”。把 “律管” 置于病人身体相应的穴位上,将 “病气” 引导出来,可治好病。竹管多用于通经活络、休克急救等,“竹管疗法” 至今仍被中医学所使用。此外,古代人还曾用律管来判断军队力量的消长和预知战争的胜负。武王曾问太公是否能从律管发出的声乐中判断这些,太公回答可以,且介绍了根据不同的律管回声从不同方位攻打敌人的方法。
总之,古代律管在音乐、医学、军事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律管的制作材料有哪些
古代律管的制作材料丰富多样。按制作材料分,有竹律、铜律、玉律等。在古代,竹子是较为常见的制作律管的材料。例如,伶伦奉黄帝之命前往大夏以西、昆仑之阴的嶰溪谷,采集竹子制作律管。他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此外,铜和玉也是制作律管的材料之一。不同的制作材料可能会对律管的音色、稳定性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竹制律管可能具有自然、清脆的音色,但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铜制律管可能更加坚固耐用,音色也较为洪亮;玉制律管则可能具有高贵、典雅的质感。
古代律管的用途有哪些
古代律管具有多种用途。首先,律管是古代的定音器。古人用十二支长度不同的竹管(或铜管)来标定借三分损益法计算而得的八度内十二个音,这十二支竹(铜)管就叫做律管。其次,律管在古代也用作测候季节变化的器具。如《梦溪笔谈・象数一》引晋司马彪《续汉书》记载:“候气之法,於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琯,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緹縠,气至则一律飞灰。” 再者,律管在音乐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可以用来确定乐音的高低,通过不同长度的律管吹出不同高度的标准音。在古代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律管起到了规范音高、校准乐器的作用。此外,在政治方面,律管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可以体现国家的状态,君主的圣明,作为天命的表征,并且可以应用到军事战争中鼓舞士气或判断胜负吉凶。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古代律管长度与声音的关系
古代律管的长度与声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律管的长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一般来说,律管越长,声音越沉闷;律管越短,声音越清脆。例如,十二律管的长度依次递减,从最长的 27 厘米,到最短的 15 厘米,管子越长声音越沉闷,反之就越清脆。以律管发出的声音由其固有频率确定,频率与声波波长成反比,而声波波长与律管长度成正比,因而律管的频率与管长成反比。当律管管径不变时,律管越短,其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相应的,律管越长,频率越低,音调也就越低。此外,古代人在制作律管时,还需要考虑管口校正的问题。因为开口管乐器有个特点,管中振动的空气柱的有效长度略大于管长。这就造成了一个技术难点:如果简单地像弦乐器那样按严格的数学比例安排律管的长度,吹出的声音就会失准。因此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这叫作 “管口校正”。管口校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改变律管长度和改变律管内径。两种方法古人都有尝试。西晋的荀勖采用前一种方法,创制了竖吹六孔笛,计算出了完全正确的管口校正数值。
温度对古代律管声音的影响
温度对古代律管的声音有着显著的影响。温度的变化能给予各种乐器的频率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古代律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律管声音越清脆;温度越低,律管声音越沉闷。这是因为温度会影响律管内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当温度升高时,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增加,声音就会变得更加清脆;当温度降低时,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减小,声音就会变得更加沉闷。例如,故宫藏金编钟中,不同编钟的音程大小,通过调整钟体厚度实现。钟体越薄,则发音越低。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编钟的音高,类似于对律管声音的影响。
古代律管在医学上的作用
在古代,律管在医学上也有一定的作用。道教对于竹药物的开发和利用,尤其值得重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竹管。在道教看来,竹子作为中虚圆通之道的形物,基本的功能机理在于通气或导气。因此,古代道士把竹子做的 “律管” 直接用于治疗身体疾病,其功能原理就在于 “律管” 可以 “候气”、“导气”。道教炼养著作《服气疗病论》载:“既知其穴,宜依十二月,各用其律管,急按穴上,相而出之,则心存有所主,气行有所适矣。” 这是说,把 “律管” 置于病人身体相应的穴位上,将 “病气” 引导出来,就可治好病。竹管多用于通经活络、休克急救等,用竹管来进行疾病治疗的方法,是我国古代道教医学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宝贵遗产之一。至今,“竹管疗法” 仍被中医学所使用。
古代律管在军事上的作用
古代律管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应用。在古代战争中会用音乐(击鼓、吹奏律管等)传递军事信息,统一指挥,比如 “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令行禁止。此外,武王曾问太公说:“从律管发出的声乐中,可以判断军队力量的消长,预知战争的胜负吗?” 太公回答道:“深奥啊!君王所问的这个问题。律管共有十二个音阶,其中主要的有五...” 这表明在古代,律管的声音可能被认为与军事行动的吉凶、胜负等有关。
古代律管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着多种重要的作用。从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到用途的广泛性,从与声音的关系到对温度的敏感性,以及在医学和军事领域的应用,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律管不仅是音乐领域的重要工具,也是测候季节变化、政治象征、医学治疗和军事指挥的重要手段。它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