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刻)纸是北京、天津的一种民俗文化。清代杨米人在乾隆末年(1795)所写《都门竹枝词》中
说:“挂门钱纸扬春风,福字门神处处同。”这挂门钱纸即北京俗语所指的“挂千”,是民间剪纸的
一种。北京走街串巷小贩吆喊的:“小猫儿小狗儿小公鸡儿;狮子叭儿狗窗户花儿!”窗花也是剪纸
的一种;抗战时,古元所刻窗花曾在延安风行一时。
现存最老的剪纸实物,是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国遗址出土的《对猴团花图》,十分生动有趣。唐
代有“招魂人形剪纸”。宋代吉州窑剪纸纹黑釉碗,曾大量出土。满族进关前则有剪纸纹熏图作祭祀
用。我国边疆,傣族有满地儿剪纸;侗、苗族有剪刺(四边剪纸、中间针刺花)纸。扬州张永寿、蔚
县王老赏都是著名剪纸艺人。
京津一带,家庭妇女把剪纸当作女红,是绣一般衣物的花样子。小贩则是批发或自家将红色宣纸、粉
连纸置蜡板上,用刀刻成各种花纹。天津王德福、伊德元的“花样子”曾享誉京津河北一带。
京津的花样子铺,实际是作坊。店铺前虽设玻璃展牌,实际上多是伙友用旧书板夹着花样子走街串巷
兜售。遇有背着包袱的货郎,妇女多三五成群将货郎唤到院内围观选购。
京津剪纸约分三类:一是窗户花;二是衣袖、鞋绣花样子;三是摊贩出售的“挂千”(天津名吊
钱)。过去北京大家、小户人家在大年正月都将挂千粘贴在门、窗框上。在大雪飘舞、一片银白世界
中,红色挂千如火苗儿,随风飘动,鲜红欢快。
现在的挂千,已由一般民俗点缀品,变异为文化生活用品。除具有普通吉祥物性质外,变成了群众喜
闻乐见的精神载体。一些三资企业和外资饭店,每逢春节都喜欢高悬巨型剪纸挂千。上面的文字既有
“大发财源”,也有“欢度春节”、“团结进步”、“新年快乐”等祝福性颂词。
前几年,我在春节前曾寄赠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苏张之丙先生一批剪纸挂
千。她挂在哥大亚语系办公室门前和教室,渲染了一片融融的春光,美国大学生见了欢乐不已,很多
人一蹦老高。
随着生活形态的变异,年画在高楼大厦中已经没有存身之处;但是,宫灯、春联、挂千仍然起着民俗
文化的装饰作用,而且物美价廉,对新世纪生活有着广阔的适应性。作家冯骥才每年都要给自己家门
窗贴上许多挂千,今年春节前他除了自己大贴挂千外,还鼓动朋友们大贴特贴。他说,新的生活呼唤
挂千,而挂千又能呼唤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