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
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
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
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
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
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
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
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
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
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
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
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
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
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二、宋濂与刘基
1. 二人均为开国元勋,都以散文创作著称,同时又
并称为“一代之宗”。宋濂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学养深
厚,无论庙堂典册还是日常应用之文,皆透出儒者气
象。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
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如
《秦士录》、《王冕传》等;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
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
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
诵久远的名篇。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
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著有《宋学
士文集》(又名《文宪集》)。
2. 刘基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
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其文多作于元末,体
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
言》假借卖柑者之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
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
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
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
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
具有创造性。他的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
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
曲折有致。有《诚意伯文集》。
三、高启
1. 高启在当时被推为“海内诗宗”,作诗主张取法汉
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
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
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他的古题乐府诗大都袭用旧
题,但能别出新意;一些新题乐府诗能描绘出一幅幅农
村劳动生活的图景,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农家气息。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
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在那些抒发个人情
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
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如《青
丘子歌》;更多的是表现个体精神遭受环境压迫的苦闷
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痛苦。登览怀古之作在高启的诗
歌中占有相当的分量,成就也较高。有《高太史大全
集》。
2. 高启为有明三百年诗人之首,诗风雄健奔放,气
象昌明博大,才气高迈而不剑拔弩张,辞句秀逸而不字
雕句绘。其诗众体兼长,七言歌行与七言律诗尤能表现
他的个性特色和艺术才华,七言歌行豪宕凌厉、隽爽透
脱,颇近太白风神;七言律诗清新俊逸、涵浑从容,确
有盛唐风范。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
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四、三杨与台阁体
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杨士奇、杨
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三杨都是台阁重臣,所作
诗文以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主旨,多属酬答唱和、应
制颂圣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号称雍容典雅,词气
安闲,其实极度平庸空泛,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
又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台阁体由于得到统治者
的提倡,仕人竞相仿效,一时形成风气,直到李东阳领
袖文坛,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五、李东阳与茶陵派
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
持文坛,形成一大诗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故后世
称“茶陵派”。李东阳对台阁体卑冗萎靡的创作风气深为
不满,论诗提倡宗唐师杜,强调音节法度,很是重视诗
歌的艺术技巧,欲以此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典范,在一
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颓风陋习,同时又成为前后七
子复古派的先导。因此实际上茶陵派是明代诗歌从台阁
体走向诗文复古的过渡。由于李东阳长期位居台阁,在
创作上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体的束缚,但他才气较大,作
品内容也较丰富,有些诗作还表现出较为广阔的社会视
角,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有一定的可读
性。有《怀麓堂集》。
[作品讲读]
一、《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1. 此诗作于明代开国之初,是高启登览怀古诗中的
代表作,也是他七言歌行体的名篇。诗人以豪放的笔调
描绘了钟山龙盘、大江奔涌的山川壮景,并在感慨历代
成败兴亡、发抒怀古幽情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
得统一的由衷喜悦。
2. 此诗的艺术特点:
(1)诗歌开头八句写景、中间十二句怀古、最后四
句抒怀,写景抒情浑融一体,缅古思今自然交织;既层
次分明又气势连贯,既波澜起伏又浑浩流转。
(2)此诗虽是怀古之作却无感伤之意,写景开阔雄
浑,抒情豪放激宕,用典切合时地,想象丰富,感慨深
沉,全篇神完气足,可称“盛世之声”。
(3)此诗间用长短句,每四句一转韵,平仄交错,
抑扬有致,造成流荡变幻的节奏,加强了诗歌的感染
力,读来情韵相生,音调铿锵。
第二节明代中期诗文
一、明代中期诗文概况:
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便是复古思潮
的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针对
明前期文学创作的贵族化、理气化与八股化,卓然以复
古自命,追求秦汉古文的境界与盛唐诗歌的气象,欲通
过接续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而达到变革的目的,明代文
风为之一变。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
子”接踵而起,将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使文学创作
得以摆脱程朱理学与官方政治的约制,为维护文学的独
立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前后七子身上都存在着
尺寸古法、刻意摹拟的弊端。此外,还有以王慎中、唐
顺之、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唐宋派,介于前后七子之间,
他们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以标榜摹唐仿宋跟
七子相抗衡,但声势不大,在创作上远远不能抵消前后
七子的影响。
二、前七子
1.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崛起于文坛,其代
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其他成员有康海、王九思、
王廷相、边贡、徐祯卿。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支持呼
应,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声势浩大的诗文
复古运动,意欲借助复古手段变革文坛现状,促使文学
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经过他们的努力,廓清了台
阁体的文风,清除了理学诗的影响,对明代中后期的文
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们由复古进而到一味
地摹古拟古,使文学缺乏新创,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
响。
2. 前七子的理论主张体现出进步与保守相互交织的
特征。首先,他们论文推崇秦汉,论诗则古体宗汉魏,
近体宗盛唐,这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借崇高的古
典典范来反对台阁体的空洞无物和八股文的浅陋闭塞,
同时也是借此来排斥深受理学风气影响的宋元诗文。其
次,与当时尊情抑理的思潮相联系,他们还鼓吹真情,
赞扬民间文学,提出文学应是真实情感表现的主情论
调,包含有引导文学摆脱程朱理学和传统道德束缚之
意,与晚明文学的新精神遥相呼应,体现了对文学本质
的新理解。第三,他们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
如此强调诗文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对于促进文学的
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免舍本逐末,陷
入拟古的形式主义而不能自拔,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才
能。就前七子的诗文创作而言,诗歌成就更高,他们的
作品除了大量的拟古之作外,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二:一
是对时政题材的强烈关注,如李梦阳的《自从行》、何
景明的《点兵行》等等都是感怀时事、暴露现实的优秀
诗篇,其中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表
达了作者干预时政、关切国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
创作视角开始向民间生活倾斜,如何景明的《津市打鱼
歌》、李梦阳的《梅山先生墓志铭》等,具有清新的活
力,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三、归有光与唐宋派
1. 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
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
故称为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相比,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
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一方面,
他们提倡唐宋古文的载道传统,注重事功与文章的实用
性,有比较浓厚的宗经明道色彩。另一方面,他们也主
张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借古人之法来表现个人之真精
神与真面目。唐宋派作家变效仿秦汉为学习欧曾,变佶
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对七子的复古之风起了一定的遏制
和纠偏作用,给后来的公安派以启迪,对清代桐城派亦
有很大影响。但唐宋派实质上也是一种复古,并不能对
当时的文坛进行彻底的革新。
2. 唐宋派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中归有光
最为著名。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
为“明文第一”。归有光写得最出色也是最富于文学意味
的文章,是那些描写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抒情记叙
文。他把这些细琐题材引入一向是载道言志的古文中
来,使散文创作更贴近生活,为文学园地开拓了新的领
域,并以此树立起在明代文坛的特殊地位。在艺术上,
他善于从眼前景、日常事落笔,不避琐屑,即事抒情,
在简明雅洁中表达出真挚深沉的情感,亲切动人;善于
在记叙中嵌入最不被人经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
而这些细节又恰恰是凝结着作者对亲人全部恋念之情的
意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善于用平淡语、家常
话写儿女情、家务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出语自然
却余意无穷,造成了“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的
艺术效果。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
《先妣事略》等。著有《震川文集》。
四、后七子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
首的文学复古运动,世称“后七子”,其他成员有谢榛、
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从总体上看,后七子
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效法
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同时对格调法度的
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创作上,后七子的拟古之
风较前七子更甚,存在着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
节。
[作品讲读]
一、《项脊轩志》
1. 此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也是归有光的成
名之作。全文通过对书斋项脊轩前后变化的描述和对发
生其中的几件生活琐事的追忆,抒发了作者怀念亲人的
深厚感情。
2. 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介绍项脊轩的来历
及修葺前后的不同情景,富有情味。第二层回忆发生于
项脊轩及其周围的一些家庭琐事,深情绵绵,是文章的
主体。第三层写作者的议论和感慨,流露出自嘲与自
尊、自叹与自信相交织的复杂感情,是正文的结束。第
四层是补记,着重写对亡妻的怀念,哀思深沉,是正文
的延续和补充。
3. 此文的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形散而神聚。作者虽以项脊轩为
题,其实是借题发挥,以轩来写人抒情,因此全文紧紧
围绕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个核心,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
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将
精心选取的材料交互编织,构成一个严整紧凑的艺术整
体,真可谓形散而神不散,事断而情不断。
(2)选材精当,事细而情深。作者将浓厚的思亲之
情寄托于似乎平淡无奇的细节之中,这些片鳞只爪的生
活琐事却无不具有典型性,真切地再现出祖母、母亲和
妻子在世时的音容笑貌以及她们对作者的挚爱之情,抒
发了他失去亲人的痛楚哀伤,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细节
被赋予极不平常的意义,情韵悠远,耐人咀嚼。
(3)用语清淡,言近而旨远。全文以叙事为主,穿
插写景和议论,写得简朴精炼,委婉条畅,绘景明白如
画,写人惟妙惟肖。作者尤善于以极淡之笔写极挚之
情,措语遣词,一出自然,无所藻饰而情词并得,辞浅
意深,言近旨远,寓丰厚于单纯,于平淡中见浓郁,是
此文颇耐品味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节明代后期诗文
一、明代后期诗文概况: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大都以中期的复古运动作为自
己的反拨对象,提倡张扬个性、抒发性灵,诗文创作由
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李贽同时也是
一个文学革新理论家。他反对摹古复古,反对贵古贱
今,提出“童心说”,主张抒写自然的人性,其文学观念
带有强烈的离经叛道色彩,为公安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大张旗鼓地反对拟古主义,提
倡“性灵说”,表现了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其诗
文创作清新流丽,但失之于浅俗浮滑。在公安派锋芒渐
退之际,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趁势而起,一
方面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十分接近,另一方面又欲通过
幽深孤峭的追求来矫正公安派的流弊。明末社会动荡不
安,文风也开始转移,复社和几社等爱国团体重新举起
七子的复古旗帜,反对抒写性灵,力图挽救明王朝的危
亡,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子龙与夏完淳。不过他们在国难
之际的创作伤时感事,慷慨悲凉,题材由狭小变得开
阔,内容由空泛变得充实,风格由纤弱变得雄放,已突
破复古派的桎梏。此期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小品文渐
趋盛行,晚明小品文极富文人化、个性化,实际上体现
着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的转变,代表作家有三袁、张
岱、王思任等。
二、袁宏道与公安派
1. 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
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三袁世居湖北
公安,故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观念深受李贽的影
响,主要观念有二:一是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提
出文学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一代不如一代的倒
退的历史观,也反对摹拟剿袭。二是在继承李贽童心说
的基础上提出了性灵说,认为诗文创作应“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信口由心,乃见其真;性灵说重个性、贵
独创、强调表现自我,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公安派给
主导文坛近百年的复古派以沉重打击,为改变明代文
风、恢复文学生气,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郑燮的散
文、袁枚的诗歌与诗论,现代文人周作人、林语堂均受
到袁氏兄弟的影响。三袁兄弟的创作能打破传统诗文的
陈规陋习,注重任性而发、直写胸臆,活泼洒脱、清新
流畅,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但其题材局限在自然景物和
身边琐事的范围内,又多是表现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
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同时“信口而出”的创作态度,也
使得公安末流不免走向俚俗、肤浅和油滑。
2. 袁宏道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文学成就也最高。
他在创作上诗文兼长,散文尤其出色。袁宏道散文的首
要贡献是拓展了小品文这一新领域。作为文学革新的直
接产物,他的小品文与其理论主张相一致,不拘形式格
套,自由抒写性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任情适性的人生
态度与闲适清雅的审美格调,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
自我意识,信笔写来却意趣盎然,篇章短小而情韵悠
长,文字轻灵隽永,形成了“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
永”的艺术特色。他的小品文以山水游记写得最好,不
仅能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即传神写照,而且
能把握住山水的灵气和个性,使山水拟人化、性格化;
不仅每每把游踪与心迹合二为一,融主体感慨于会神切
意的景色描述之中,而且多即景生议,在夹叙夹议之中
抒发情怀,绘制出情、景、意、趣俱佳的妙品。其游记
文学能在柳宗元之后显现出新的面貌,足以说明他在散
文发展史上的价值。他的尺牍序跋深得苏轼的飘逸隽永
之美,而又益以流利畅快,也堪称大家。此类文章往往
是师心自运,率性任真,纵意横出,涉笔成趣,语言雅
俗相兼,杂以谐谑,极具个性特色。袁宏道的小品文不
仅体现了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儒学传统的新的时代精
神,而且表现了审美因素的强化和深化,推动了文体的
解放,在明清散文的发展进程中是具有进展意义的拓新
与突破。代表作品有《虎丘记》、《满井游记》、《徐
文长传》,著有《袁中郎全集》。
三、竟陵派
竟陵派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因本派代表作
家锺惺、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一方
面,竟陵派在反对摹古,推崇性灵,表现自我等方面,
与公安派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又不满公安派末流
的空疏肤浅,力图另辟蹊径,倡导用“幽深孤峭”的风格
来表现“幽情单绪”。在创作上他们刻意求新求奇,喜用
怪字险韵,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孤寂情怀和远离现实的冷
漠,形成一种冷僻苦涩的文风。竟陵派客观上对纠正复
古派的流弊与公安派的偏颇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
们又矫枉过正,将文学创作引向晦涩化和神秘化的道
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晚明
文学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四、张岱
1.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
一位。其小品文集有《瑯環文集》、《陶庵梦忆》和
《西湖梦寻》,其中后两书都是入清以后的作品。张岱
的小品文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涉及到晚明社会生活与
风土民情的方方面面,可视为一部明末的文化风俗史。
他的作品切近日常生活,特别注重反映富有活力的民间
文化与市井风情,对于人情世态和众生相的描摹细致生
动。其作品个性鲜明,主体色彩强烈,处处流露着自己
的真性情,尤其是入清以后的小品文,往往抚今追昔,
以清新峭拔之语表现乡土故国的哀痛之思,意绪苍凉,
感慨尤深。代表作品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
雪》、《柳敬亭说书》等。
2.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把公安派的清
新与竟陵派的陡峭熔于一炉,兼取两派之长,又以深厚
救浮浅,以明快救僻涩,力避两派之弊,形成了空灵中
不乏凝重,诙谐中间有悲凉的独特风格。他在艺术上的
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于极普通、极深细处捕捉描写对象
的特点而以传神的笔墨出之,绘景逼真如画,写人神韵
毕肖。他的小品文的另一特点是善用自然本色的语言,
于切中肯綮处下笔,不重雕镂,不求孤峭,既富于生活
气息,又具有天然韵趣。
五、陈子龙
陈子龙既是复社的主将,又是几社的领袖。他论诗
标榜复古,推崇前后七子,反对公安、竟陵的抒写性
灵,同时他又主张在学习古法中必须贯穿作家个人的真
情实感,实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他的创作以诗歌
为主,早年的作品多拟古之作,诗风华艳,内容较为贫
乏。时代的变迁,政局的动荡,使其诗歌创作发生了很
大变化,内容大多关注现实,既有反映人民苦难的作
品,更有慨叹时局惟艰的篇什;风格大多慷慨悲壮、雄
浑苍凉。代表作品有《辽事杂诗》八首、《秋日杂感》
十首等。有《陈忠裕公全集》。
[作品讲读]
一、《西湖七月半》
1. 此文出自《陶庵梦忆》卷七,是对昔日杭州人七
月半夜游西湖的风习和情景的追忆。通过描绘五种不同
类型人物的表现、作派与趣味,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
晚明社会风俗画,表现了作者超拔脱俗的风雅情怀。
2. 此文的艺术特点:
(1)作者并不从正面去详写西湖月景,而是另出奇
想,重点写看月和不看月之人,艺术构思别开生面;五
类游客中前四类的庸俗与最后一类的高雅,俗人看月的
喧哗嘈杂与雅士看月的悠闲清静,两种境界,两种情
怀,形成鲜明的对照,立意新鲜别致。
(2)作者于最能见风神处勾画点染各色人物,把他
们的神情、动态、个性、心理一一尽收眼底而区画分
明;又从最细微处着笔描摹两种游湖看月场景,一种是
以浓墨重彩着力渲染出人声鼎沸的狂欢景象,一种是以
素色淡笔巧妙点画出清凉幽远的诗意境界,无不使人历
历如目,切切如闻,而又笔墨变幻,动静交织。
(3)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情的抒发不浅不
露,含蓄隽永,无论是写五种游人,还是写游湖场景,
虽无一言情,却处处渗透着爱憎情感,暗含着作者抑扬
褒贬的主观倾向。